廣豐區是中國江西省上饒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位于江西省最東部,與浙江省、福建省交界。
早在約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廣豐即有人類活動,現存社山頭遺址。
唐武德四年(621年),設永豐鎮,以鎮北有永豐山而得名,屬饒州上饒縣,此為廣豐建制之始。
乾元元年(758年),置信州,同時析上饒縣東南部置永豐縣,并益以衢州須江縣(今江山市)之西南地,治永豐鎮,是為建縣之始,隸信州。元和七年(812年),省永豐縣入上饒縣。
宋熙寧七年(1074年),復置永豐縣,仍隸信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隸江浙行省信州路。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部將胡大海攻取信州路,改廣信府,轄永豐縣,仍隸江浙行省。
明洪武四年(1371年),因廣信府隸浙漕運不便,改隸江西行省,因省內吉安府亦有永豐縣,故分別以廣永豐和吉永豐相區別。清沿明制,雍正十年(1732年),準江西巡撫謝昊奏,改廣信府永豐縣為廣豐縣,沿用至今。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府,各縣直屬于省。民國三年(1914年)設道,廣豐縣屬豫章道。十五年廢道,各縣仍直屬于省。二十一年(1932年)至三十一年(1942年),全省四次劃分行政區,廣豐縣皆屬第六行政區。1933年春,廣浦縣蘇維埃政府成立,轄廣豐、浦城二縣交界地帶。
1949年5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5兵團17軍49師進駐廣豐,5月20日成立縣人民政府,隸贛東北行政區上饒專區。9月,贛東北行政區撤銷,改屬江西省上饒專區。1971年4月,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2000年10月,上饒地區撤地設市,廣豐縣屬上饒市。
2015年6月6日廣豐區掛牌。
明、清兩代,全縣劃分為6鄉51都,以鄉領都。民國時廢都,設區、鄉、鎮,屢有變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縣內區劃經歷了區、鄉、鎮——公社、場——鄉、鎮三個階段。
廣豐區下轄5個街道辦事處、15個鎮、3個鄉:
永豐街道、?蘆林街道、?豐溪街道、?下溪街道、?大石街道、?五都鎮、?洋口鎮、?橫山鎮、?桐畈鎮、?湖豐鎮、?大南鎮、?排山鎮、?毛村鎮、?枧底鎮、?泉波鎮、?壺嶠鎮、?霞峰鎮、?吳村鎮、?沙田鎮、?銅鈸山鎮、?東陽鄉、?嵩峰鄉、?少陽鄉和銅拔山墾殖場。
廣豐位于閩浙贛三省交界處,東臨浙江省江山市,南接福建省浦城縣,西靠上饒縣、信州區,北鄰玉山縣。縣境南北長62.5公里,東西寬45公里,總面積1377.79平方千米。
南部及東部為中山山地,西部、北部為低山,中部圍成向西開口的廣豐盆地。廣豐盆地是信江盆地的一部分,東西長約35千米,南北寬約30千米,盆地內主要為丘陵及豐溪河谷平原。盆地中部的小山系又分割出三個次級小盆地:五都、桐畈、八都(松峰)盆地。
南部為武夷山北延余脈銅鈸山,主峰銅鈸山尖為全縣最高峰,座落于廣豐與浦城縣交界處,海拔1534.6米,其它較高的山峰有雙峰尖(海拔1450.4米)、上加尖(海拔1359.6米)、青草彎(海拔1305米)、悟道尖(海拔1289.5米)、湖洋崗(海拔1225米)、黃泥山(海拔1142米)、蔣尖(海拔1155米) 、湖山尖(海拔1139米)、長排尖(海拔1006米)、七星尖(海拔959.5米)等。
東部為仙霞嶺西延支脈,主峰嵩峰山海拔1052米,為廣豐與浙江江山的界山,其它較高的山峰有茆巖(毛巖,海拔1032米)、白塔尖(位于贛、浙、閩三省交界處,海拔812米)、龍華山(海拔805.9米)。
西北部有黃尖山(海拔594.3米)與青金山(海拔461.6米),為廣豐與信州區的界山。
廣豐大部分地區屬鄱陽湖-信江水系,僅東陽鄉東部與浙江江山市交界數村(原管村鄉)為錢塘江-江山港水系。
屬鄱陽湖水系的大部分地區為豐溪流域,豐溪有兩源:東為棠嶺港,于江山市廿八都鎮發源后隨即流入浦城縣,經二渡關入廣豐縣境,西為十五都港,發源于浦城縣,經太平關入境。兩溪在沙田鎮溪東匯合乃稱豐溪,流經五都、永豐、洋口,沿途納十余支主要支流,在洋口和尚渡村清湖出境入信州區和上饒縣,在上饒市區三江口與玉山水相匯,始稱信江。豐溪全長117公里,其中縣境內長87公里。
北部湖豐鎮、大南鎮、壺嶠鎮及東部東陽鄉部分地區(原社后鄉)為信江主源玉山水流域。
建有中型水庫3座(七星水庫、軍潭水庫、關里水庫),小(一)型水庫24座,小(二)型水庫133座。
廣豐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無霜期266天,多年平均氣溫17.9℃,年平均降雨量1661.6毫米。
廣豐因四面環山,歷史上陸路交通不甚方便,從上饒至五都的豐溪干流是交通主干道。豐溪上游棠嶺港、十五都港需改乘小船,其它支流水流量小,基本無航運功能。因此地處水陸交通要沖的洋口、永豐、五都三鎮是廣豐最繁華的地方。由五都乘小船至桐畈,改由人力挑擔到浦城境內接仙霞古道是古時贛東北、閩北交流的重要通道。
現代交通始于俞應麓“常玉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于1931年完成的玉山到廣豐的公路。
1936年浙贛鐵路玉山-南昌段建成通車,途徑湖豐鎮并設廣豐站,這是廣豐迄今為止唯一一段鐵路,但偏于一隅,影響不大。現在廣豐人出行最常去的是上饒火車站。
現在廣豐已建成了以城區為樞紐的公路網,所有行政村和86%的自然村都已經通水泥路。 梨溫高速公路( 滬昆高速)、 320國道與滬昆鐵路平行,偏于一隅。 353國道過境。縣內的主干公路是 320國道(上饒市區-二渡關,上二線)、 201省道(永豐街道-玉山縣城冰溪鎮)、 梨溫高速公路掛線(下溪鎮-湖豐鎮)、廣管公路(永豐街道-東陽鄉管村)。
廣豐以前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欠發達。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仍是江西省37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
在改革開放后,尤其是廣豐工業園區建立以后,工業有了一定發展。近年來,廣豐的地方官員處于招商引資的政績考慮,將造紙、冶金、化工、制藥等重污染企業以優惠措施吸引入駐,對當地造成巨大污染。如江南最大的氟化工企業福豐化工即位于信江之濱。2010年廣豐工業園區建成區面積達10.5平方公里,入園企業有255家,其中年收入過億元的企業有26家,園區職工總數達32000多人,已成為全省五強工業園之一,擁有食品、IT電子、紙業包裝、鞋服、礦業加工等五大支柱產業,知名企業有月兔集團、精元電腦等。
近幾年私營企業發展迅速,2007年全縣非公有制企業已擴展至1.2萬戶。廣豐在2009年度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榜中名列第22位。 2010年,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達到137家,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36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4億元。
區內其它主要產業有機械制造業、花炮業、礦業等。主要礦產資源有磷、滑石、石灰巖、螢石、煤等,其中黑滑石已探明的儲量達6.1億噸,預測遠景儲量超過10億噸,居世界之首。
因人多田少,勞動力富余,廣豐人早在明清時期就流行"扁擔經濟",從事挑夫等工作。在計劃經濟時代,德興銅礦、豐城煤礦等省內的大中型礦場可以看到大量廣豐人的身影。改革開放后,長三角、珠三角、閩南地區成了外出務工的主要目的地,現據估計常年在外務工人員約有30萬,年創收逾30億元,"打工經濟"撐起了廣豐經濟的半邊天。在外務工人員中,從事建筑工程的占了較大比例,全縣共有挖掘機上萬臺,遍布全國各地,已成為廣豐的支柱產業之一,廣豐也被譽為“挖掘機之鄉”。
2009年末,廣豐縣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1.96:53.29:34.75。 2010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0.02億元,財政總收入18.5億元,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五。
距今約5000年前,廣豐便有人類定居。據明嘉靖《永豐縣志》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縣有16229戶,88455人,這是廣豐最早的人口數據。清末人口達26.6萬。1949年約30萬人,到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有74萬多人。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有75.2939萬人。人口密度居江西省前列。其中豐溪沿岸的鄉鎮以不到全縣四分之一的面積,聚居著近半數的人口,人口密度尤高,將近1000人/平方公里。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廣豐區常住人口為775364人。
廣豐自立縣始即為漢族的聚居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漢族占99.88%。有26個少數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布依族、苗族、畬族、回族等,其它少數民族人口極少,其中蒙古族主要為元朝遷入,早已漢化并改為揭姓,今僅百余人仍列為蒙古族。布依族和苗族大多為近年來嫁入的貴州婦女。畬族多藍姓,本已漢化,其畬族身份于1989年恢復。
早在隋唐時期,縣內就有王、呂、周、俞、施、徐、黃、蔣等姓氏的記載。其后,陸續有其他姓氏遷入,以明、清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多。在明代縣志中可見53姓,清代縣志中可見101姓。1946年對全縣姓氏的調查共得201姓。2002年戶籍資料顯示:全縣共有姓氏341個,其中1萬人以上的姓氏19個,依次為:周、徐、劉、鄭、余、王、吳、陳、俞、張、黃、李、夏、楊、祝、葉、毛、林、呂。
一家一姓遷入后,多按中國典型的宗族制度聚族而居,建宅成村,并設立祠堂。其中聞名全縣的“望族”有五都葉姓、杉溪俞姓、七都呂姓、八都蔣姓、十都王姓、十六都張姓、桐畈楊姓、龍溪祝姓等。
廣豐話(“廣豐腔”)屬吳語處衢片,是廣豐縣通用范圍最廣的方言。閩南語在廣豐也有分布,俗稱“福建腔”,為清代閩南移民帶入,在橫山鎮、桐畈鎮、洋口鎮等多處有聚居點,使用贛東北閩南語的人群均能嫻熟使用廣豐話。北部(湖豐鎮、大南鎮、壺嶠鎮)方言與廣豐話稍有差異,更接近于玉山話。東北部(東陽鄉社后村以東)與浙江江山市交界一帶通用江山話。洋口鶴山等地有千余人說南豐腔。
現在青壯年已普及普通話(現代標準漢語)。近年來已出現很多兒童只能說普通話或以普通話為主要語言的現象。
早在唐代建縣之始,就有王貞白在西山南麓創建書齋,授徒講學。
現代教育始于民國八年(1919年)俞鈺與周青山在上孚創辦信敬小學,后遷杉溪,改名杉江小學。1928年創辦廣豐私立杉江中學。1933年全縣共有公、私立小學159所,私立初級中學2所,私塾50所,各類受教育者占總人口2.44%。1947年各類受教育者占總人口50.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公立教育有了進一步發展,而私立學校則全部被收編。1952年廣豐私立杉江中學與廣豐私立復南中學、廣豐私立三巖中學、廣豐私立培英中學、廣豐縣初級中學五校合并,并于1953年6月定名為江西省廣豐中學。此后各鄉鎮先后設立中學,行政村設立小學。2009年廣豐縣有普通中學45所,小學208所;幼兒園68所,其中公立高級中學3所:廣豐中學、五都中學、洋口中學,私立高級中學有廣豐一中、康橋中學、豐溪中學、南山中學、裕豐中學、新實中學等。中等專業技術學校有上饒師范學校廣豐分校、廣豐信息技術學校、廣豐縣衛生學校。各類在校學生數16.3萬人,其中普通高中、初中、小學在校學生數分別達14202人、44528人、78575人。
目前廣豐的教育仍處于較為落后的狀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小學文化者占總人口47.03%,小學以下文化及文盲約占總人口5%,而大學及以上文化者僅占總人口0.09%。
2009年末全縣有二級甲等醫院3所:廣豐縣人民醫院、廣豐縣中醫院、廣豐縣婦幼保健院,私立醫院3所,鄉鎮衛生院23所,村級衛生所1236個。醫院和衛生院床位共909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109人。
廣豐是丹霞地貌的分布區之一,其中最大片的區域位于縣境南部的橫山鎮及銅鈸山鎮,并向東南綿延至浦城縣盤亭鄉,主要景點有關里水庫的東巖(“三巖”之一)、軍潭水庫(九仙湖)、九仙山(山上有楊文起義遺址九仙山城堡,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白花巖(“三巖”之一)等。位于縣境東南嵩峰鄉十都村的六石巖是縣內又一處名勝,以險著稱于世,因交通較為便利,山下人煙稠密,古代即已聞名。東陽鄉社后雨石山也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此外還有泉波鎮紗帽山、毛村鎮四十二都烏巖山、霞峰鎮諸仙巖等,風景稍遜,名氣不大。
廣豐也有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主要分布于縣境北部,尤以排山鎮面積最大,天桂巖為天然溶洞,廣豐“三巖”之冠,號稱“江南第一洞天”,天桂巖石刻亦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排山至卅八都一帶可見石林景觀。此外洋口鎮鶴山有神仙洞、新洞,亦為天然溶洞。
南部銅鈸山區多高山、水庫及原始森林,現已設立銅鈸山國家森林公園,前述之軍潭水庫、九仙山、白花巖及七星水庫均在其范圍內。
東部為嵩峰山,雖然海拔僅1052米,遠不如銅鈸山諸峰,但嵩峰山與山腳下的盆地相對高差約800米,因而嵩峰山更顯巍峨高大。山頂的嵩峰寺始建于明宣德年間,庵前有當時所植銀杏。
社山頭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活動遺址,位于五都鎮前山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洋口鎮博山寺、東陽鄉靈鷲寺均為歷史悠久的古剎,但現存建筑大多是近幾年新建的。
嵩峰鄉十都村有大量明清古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建于乾隆年間的十都大屋,現存建筑面積5197平方米。2010~2011年,廣豐縣投資334萬元,對十都大屋的門廳、書廳、四合廳、香火廳等頻臨倒塌的建筑進行了維修。
東陽鄉龍溪村古建筑群包括祝氏宗祠、文昌閣、江浙社、觀音閣等,亦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祝氏宗祠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豐馬家柚、廣豐白耳黃雞:中國地理標志產品。
在廣豐區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