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交多少稅是跟賬怎么做直接相關的,進而又認為,公司交多少稅,就是財務部門負責的,然后就有了這么一個觀點:財務怎么做賬,稅就怎么交。 這個觀點你覺得對嗎? 大錯特錯。 怎么交稅,交多少稅,跟財務怎么做賬沒有太大關系。
有人就反駁了,報稅不都是財務根據賬來報的嘛。
那我就要反問你了,財務的賬是根據什么來做的?是財務自己編出來的嘛?還不是根據公司業務做的。
到這里,估計又有人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表情說,我們公司外賬就是財務自己編的嘛,至于內賬,差不多也就他們自己瞎編的,跟我們業務沒啥關系。
如果你要這么想,那下面的內容也不需要看了,財務會計類的書也別看了,沒有哪本書會基于做假賬來講會計、稅務知識。就跟你學做人的時候,沒有哪個人會先在違法犯罪的基礎上來教你一樣。
言歸正傳。
交稅是以財務賬為基礎來交,財務賬又是以業務為依據來記錄,所以我們不難得出,交稅其實也是基于業務的。
業務的性質決定了適用的稅法條款,決定了應交什么稅,交多少稅。
就算財務賬上不那么做賬甚至不做賬,業務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它的納稅義務就在那里,你沒有交,可能你是在偷逃稅款,稅務局暫時還沒發現而已,但這并不能證明,不做賬就能不交稅。
這個觀點一定是要明確的,因為它將能決定你們公司對待稅務的態度和理念。
我們不能看到是財務部在計算稅款,申報繳稅,就認為是財務部決定交什么稅,交多少稅。
沒錯,財務人員相比其他部門的人,更加熟悉稅法,也具備稅法專業知識,但是到了財務部要做賬的時候,才想到要進行稅務籌劃,一般也就晚了。
如果要重視稅務工作,做好稅務籌劃,那么一定是要讓財務人員參與到業務的前端,在業務發起時就應該做好相應的籌劃工作。
尤其是在合同簽訂之前,對于合同中記載交易的書面表達,更應該是要專業的稅務人士,比如財務人員,來進行把關。
因為在稅務上,要判斷一個經濟業務是什么性質,應該怎么交稅,一個關鍵的依據就是合同。
合同是將業務如何開展用書面的形式進行了規定和記載,并明確了合同各方的權利和義務。規定了業務的形式、金額、標的、收付款時間、開票時間等等,這些內容就是決定這個業務如何去交稅。
所以如果企業要做稅務籌劃,那么一定要知道,不是在做賬的時候做,而是要在兩個重要節點就開始,一個是業務開展的初期,第二個是在簽訂合同之前,如果過了這兩個點,后面再怎么做,其實能改變的地方很少,因為怎么交稅依據的并不是賬怎么做。
稅務籌劃本身就是一門技術性和實操性很強的工作,我們在做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以下6個原則:
首先是事先籌劃原則
第二,合法合規原則
第三,風險可控原則,因為很多稅收籌劃方案,并不能做到零風險,經營上的事情,本身就是充滿風險的,這并不奇怪,但是要注意的是,這個風險必須是可控的,是可以承受的。
第四,全局性原則,也就是說要全局考慮,你別籌劃了增值稅,結果所得稅高了,別籌劃了A環節,結果B環節的稅款多了。
第五,成本效益原則,這點很容易理解,因為不少稅務籌劃方法,會改變工作流程,還可能增設公司,這些都是要額外花費成本的,這就需要算好經濟賬,別為了省10萬塊錢的稅,結果花了20萬的成本,這就得不償失了。
在這5個原則的指導下,我們在進行稅務籌劃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要依據企業特點籌劃
籌劃前,要了解企業經營環境、行業和業務特點,前面我們就說過,交稅的依據是業務怎么開展的,所以我們在籌劃時就要依據企業業務特點來籌劃業務怎么合理的開展,又能節約稅款。
2、要通盤考慮業務如何執行
設計好了業務,就需要考慮好怎么執行了,別搞成了財務部門自己閉門造車,所有東西都自己造出來,最后把自己造進去了。
好的稅務籌劃方案,肯定是需要業務部門參與配合,甚至是以業務部門為主的,這可能會需要改變業務開展的模式,還可能要改變公司的架構,這些都是保障好稅務籌劃能夠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開展必須要考慮的事情。
3、要考慮企業整體稅負的合理性
去年你們公司交了100萬的稅,今年搞稅務籌劃,好家伙,稅款直接減到10萬,你覺得稅務局的人不會覺得有問題?金稅三期系統不會預警?
別搞一下稅務籌劃,結果還惹的稅務稽查來了,幾乎沒有企業能經得起稅務局的檢查,只有他不想查的,沒有他查不到的。所以,就算你們公司之前交稅交得一塌糊涂,今年開始想好好理一下,籌劃一下,也要考慮整體稅負的合理性,別把稅負搞得像心電圖似的,這誰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