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瑪縣是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下轄的一個縣。
呼瑪縣下轄2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
呼瑪鎮、?韓家園鎮、?三卡鄉、?金山鄉、?興華鄉、?鷗浦鄉、?白銀納鄂倫春族鄉、?北疆鄉和韓家園林業局。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呼瑪縣常住人口為36362人。
呼瑪屬大陸性氣候,季風氣候顯著。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溫暖、不悶熱,春秋兩季短、持續大約6周。1月平均氣溫 ?26.2 ℃,7月平均氣溫 20.6 ℃,年平均氣溫?1.01 ℃。全年降水量為471毫米,日照為2595小時。
漢晉屬鮮卑,唐屬室韋都督府,遼屬東京道室韋部,金屬上京蒲峪路,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屬奴兒干都司,清初,始屬寧古塔將軍管轄。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在黑龍江上游呼瑪爾河口附近,修建呼瑪爾木城,改隸黑龍江將軍管轄,屬黑龍江副都統轄區。1727年(清雍正五年),黑龍江將軍于呼瑪爾城設置呼瑪爾卡倫。光緒三十四年,擬設治西爾根卡倫。
清末,1908年8月5日(清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清廷批準,擬設呼瑪直隸廳,駐西爾根卡倫。后因條件所限,緩設。1909年(清宣統元年),于呼瑪爾河口設置呼瑪爾河總卡官,節制呼瑪爾河、依西肯、倭西門、安干、察哈彥、望哈達各卡倫。隸屬璦琿兵備道。
1912年7月1日,設置呼瑪廳設治局,駐呼瑪爾河口(又稱“金山口”,今金山鄉金山村)。1914年1月11日批準,將呼瑪廳設治局改為呼瑪縣,為二等縣。1914年7月11日,呼瑪縣知縣孫繩武啟用“呼瑪縣印”,隸屬黑河道。10月批準,呼瑪縣署遷至古站(今呼瑪鎮)。
1914年10月9日,內務部轉呈大總統批準,將呼瑪縣所屬倭西門卡倫改設倭西門縣佐。黑龍江巡按使公署確定,以1915年1月1日“為該縣佐實行改設日期”,并委任卡官張興代理倭西門縣佐。代理縣佐于3月11日啟用“呼瑪縣分駐倭西門縣佐之關防”。由于倭西門距縣較遠,“遇有民刑案件,赴縣呈訴,諸多困難”,經黑河道尹呈請黑龍江省長公署批準,賦予倭西門縣佐處理司法事務的權限。1915年1月,將倭西門卡倫改為呼瑪縣分駐倭西門縣佐。
1916年4月,呼瑪縣署正式移駐古站。
黑龍江省長公署鑒于倭西門縣佐距縣城過遠,且倭西門對岸俄其麟年克(切爾尼亞耶沃)為俄之沿邊重鎮,只隔一江,地方交涉不時發生,遂于1929年1月9日發布訓令,將呼瑪縣所屬之倭西門縣佐改升鷗浦設治局,并規定2月1日為設治局成立日期。設治局駐老街基島(今鷗浦鄉政府駐地西北3公里)。1929年2月14日,省長公署令將鷗浦設治局改升三等的鷗浦縣。1929年6月1日,首任縣長高式琦“遵令將鷗浦設治局改組成立縣政府”,駐老街基島。由黑龍江省黑河市政籌備處管轄。后經黑龍江省政府補報,內政部“核議”,行政院“照準”。東北淪陷后,1936年偽鷗浦縣署由老街基島遷至今鷗浦村,由黑河省管轄。
1929年4月呼瑪縣提升為一等縣。1930年呼瑪全縣1.4萬人。
東北淪陷后,初由黑龍江省直轄,1934年12月劃歸黑河省管轄。1945年8月8日3時蘇聯紅軍解放了呼瑪縣。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隸屬黑龍江省管轄。1947年3月,撤銷鷗浦縣和漠河縣,并入呼瑪縣,隸黑河專區。
1964年8月西部林區劃歸大興安嶺特區管轄。1970年4月,將呼瑪縣劃歸大興安嶺地區管轄。1981年5月,將沿江漠河、興安、開庫康、依西肯公社和十八站公社分別劃歸新設置的漠河縣和塔河縣管轄。
在呼瑪縣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