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縣是中國陜西省渭南市所轄的一個縣。
蒲城縣地處渭河平原東北隅。東與大荔縣、澄城縣相鄰;西接富平縣;南與臨渭區接壤;北依白水縣、西北與銅川市相望。東西長52.8千米,南北寬47千米。位于東經109°20′17″至109°54′48″,北緯34°44′50″至35°10′30″之間。
蒲城于戰國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始設縣治,名“重泉”,故址在今鈐鉺鄉政府駐地附近。鄉政府西南至今有重泉村,傳說因其地原有二泉,高低有別,上下相重,故名。
秦時四鄰:東北為征(在今西頭鄉),北為衙(在今白水縣東北彭衙村),南為下部(原在今渭南市故縣村,后遷至下吉鎮),西鄰頻陽(在今富平縣美原鎮),東南接臨晉(在今大荔縣)。
漢代南鄰的下邽縣,分為蓮勺、下邽二縣;北鄰衙縣、粟邑縣(在今白水縣西北)。漢末并征(在今西頭鄉)入重泉。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撤重泉改設南白水。西臨土門縣(今富平縣),東臨五泉縣(今澄城縣南部),東北為三門縣(在今澄城縣安里鄉),北為白水縣,南鄰下邽、蓮勺二縣。西魏恭帝元年(554),改南白水縣為蒲城縣,除東鄰為武鄉縣(今大荔縣)外,余均未變。
隋代,南臨的蓮勺縣并入下邽縣,西臨的土門縣并入華原縣(今耀縣以東),后復設土門縣,東鄰的武鄉縣改為馮翊縣(在今大荔縣)。
唐開元四年(716),蒲城改為奉先縣。元和初(806)將神泉鄉劃歸富平。元和十五年(820),將美原縣(原土門縣)的龍原鄉、櫟陽縣(在今臨潼縣東北櫟陽鎮)的萬年鄉劃歸奉先。長慶四年(824),將富平縣的豐水鄉、下邽縣的翟公鄉、澄城縣的撫道鄉、白水縣的會賓鄉等劃歸奉先。時除西鄰的土門縣改為美原縣(在今富平美原鎮)外,四鄰均未變動。
北宋開寶四年(971),奉先縣復名“蒲城”,四鄰無變動。
元至元元年(1264),下邽縣并入渭南,南鄰為渭南縣;美原縣并入富平縣,西鄰為富平縣。至元六年(1269),馮翊縣改為同州,東南鄰為同州(在今大荔縣)。
明清兩代及民國時期,蒲城四鄰無變動。據清光緒《蒲城縣新志》記載:“蒲境東西一百里,南北八十里”。
新中國成立后,于1952年劃白水縣的上張、東莊子、蔣家山、前吳家、后吳家、西吳、腰懷、老城、東廟莊、西廟莊、姚家村歸蒲城。1958年12月合白水、澄城、蒲城三縣為蒲城縣,縣址仍設原蒲城縣址,并將蒲城縣的永豐公社劃歸大荔。此時,蒲城東鄰韓城(合陽縣并入),東南鄰大荔,南鄰渭南,北鄰洛川,西鄰銅川市(富平縣并入)。1961年8月又恢復蒲城、白水、澄城原建制,并將澄城縣的蘇家河、蘇家坡、袁家坡、下堯科4個自然村劃歸蒲城,永豐公社轄地亦歸回蒲城。1965年1月肖家堡公社由銅川市劃歸蒲城。1980年元月,又將肖家堡、阿莊、廣陽、高樓河4個公社全部劃歸銅川市。
蒲城縣下轄1個街道辦事處、15個鎮:
城關街道、?罕井鎮、?孫鎮、?興鎮、?黨睦鎮、?高陽鎮、?永豐鎮、?荊姚鎮、?蘇坊鎮、?龍陽鎮、?洛濱鎮、?陳莊鎮、?橋陵鎮、?椿林鎮、?龍池鎮和堯山鎮。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縣人口的基本情況公布如下:全縣常住人口為662603人。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蒲城縣常住人口743000人。
蒲城是中國著名的酥梨之鄉和焰火之鄉,關于焰火有“南有瀏陽、北有蒲城”之說。其中興鎮、坡頭鄉、蘇坊鄉是主要的煙花爆竹生產地。
在蒲城縣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