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夏朝為“有扈氏”部落。這是鄠邑區建置最早的方國,也是“鄠邑區”地名的由來,夏朝的重要事件甘之戰和甘誓都發生在鄠邑區附近。商時設“崇國”;周時,作“豐邑”;秦代改“扈”為“鄠”;西漢時設“鄠縣”。歷代延續。1964年9月10日,因鄠字生僻,經國務院批準,將“鄠縣”更名為“戶縣”。原隸屬于咸陽地區行政公署。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同周至縣一起,劃歸西安市管轄。2016年11月24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戶縣撤縣改區,恢復鄠字,設立西安市鄠邑區,以原戶縣的行政區域為鄠邑區的行政區域,鄠邑區人民政府駐甘亭街道東街7號。2017年9月9日,鄠邑區舉行撤縣設區揭牌儀式。
鄠邑區屬暖熱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冷暖干濕分明,光、熱、水資源豐富。是農業生產和多種經營的好地區。區境內有36條大小河流,均源出秦嶺北麓,出山后匯成澇河、新河、太平河、高冠河四大水系、分布全區,貫通南北,澇河北流入渭河,其余三大水系匯入灃河。
肥沃的土地是鄠邑區的資源,耕地總面積55萬畝,林地面積52.4萬畝,木材蓄積量311萬立方米。鄠邑區已發現礦藏地及礦藏線索30余處,以大理石儲量最大。鄠邑區水資源相對豐富,秦嶺山前地帶地下300—500米深處還有40度左右的熱水。野生動物種類豐富,其中包括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羚牛,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長尾雉。藥材有340種,藥用價值和產量大的有菖蒲、烏藥、柴胡、天麻、金銀花、貝母、五味子等,鄠邑區是陜西省烏藥主產地之一。
鄠邑區下轄8個街道辦事處、6個鎮:
甘亭街道、?余下街道、?玉蟬街道、?五竹街道、?大王街道、?秦渡街道、?草堂街道、?龐光街道、?祖庵鎮、?蔣村鎮、?澇店鎮、?甘河鎮、?石井鎮和渭豐鎮。
西安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鄠邑區常住人口為459417人,男性人口占比52.37%,女性人口占比47.63%,年齡結構中0-14歲占比14.29%,15-59歲占比64.89%,60歲以上占比20.82%,65歲以上占比14.46%。
全區總人口近57萬,其中農業人口47萬人,占總人口的84%。民族,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滿等16個少數民族千余。
鄠邑區歷史悠久,文化氛圍濃郁。這里有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宏大的漢代“國家鑄幣廠”——鐘官城遺址;世界最早的天文臺金峰寺,埋藏唐玄奘法師遺骨的紫閣寺。還有草堂寺、重陽宮、公輸堂等古跡。高冠瀑布、紫閣峪更是留下了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的名篇佳作。
自1970年代以來,鄠邑區以其秀美的山川景色和良好的人文環境,孕育出了名聞遐邇的“戶縣農民畫”。并涌現出了一大批諸如李鳳蘭、潘曉玲等著名農民畫家;而鄠邑區,也以農民畫鄉而飲譽海內外。
直到1950年代,鄠邑區才開展了大規模的工業建設。1970年代中后期,在時任中共戶縣縣委書記蘇耀先的領導下,戶縣展開了大規模的“園田化”建設。新修并拓寬道路、綠化街道、打建飲水設施等。目前鄠邑區已經形成了以制藥、造紙、化工、電力、建材、機械制造、農副產品加工、工藝鑄造等為基礎的較為完備的工業產業體系。
原戶縣為流行性出血熱的傳統疫區,該區出血熱病例報告與其他地方相比較多。1956年出現首例病人后,疫區不斷擴大,涉及全縣所有鄉鎮。在1974年秋冬戶縣宋村等地就爆發過出血熱,短短幾個月累計284人發病,僅宋村就死亡20個壯勞力。在1970~80年代,這里的冬春季流行性出血熱發病率高,傷亡也重。2010年統計發病282例,死亡6例,發病率48.34/10萬,病死率2.13%。
戶縣葡萄、戶縣黃酒:中國地理標志產品。
在鄠邑區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