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縣位于中國湖南省郴州市東南部,隸屬郴州市管轄,屬縣級行政區域,汝城在文化上屬于客家地區,通行客家話。
汝城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處,又因縣境內的江河水分別流入湘江、贛江和珠江,故有“雞鳴三省,水注三江”之稱。總面積為2401平方公里,人口約34.46萬人。縣人民政府駐盧陽鎮。
春秋、戰國時,汝城屬楚地;秦代屬長沙郡郴縣地;西漢屬桂陽郡郴縣地,東漢屬桂陽郡漢寧縣地;三國屬桂陽郡陽安縣地;西晉屬桂陽郡晉寧縣地。
“汝城”之名始于東晉,東晉升平二年(358年),分晉寧縣地置汝城縣,隸屬桂陽郡(《宋書·地理志》)。
南朝陳天嘉元年(560年)汝城縣改名盧陽縣并置盧陽郡(《陳書·世祖本紀》)。隋滅陳后廢盧陽郡置郴州,盧陽縣屬郴州(《隋書·地理志》)。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名義昌縣(《舊唐書·地理志》),屬桂陽郡(后桂陽郡復名郴州)。五代后唐改名郴義縣,屬郴州(《宋史·地理志》)。北宋初再改名桂陽縣,仍屬郴州;后又分出桂陽縣的零陵、宜城二鄉設桂東縣(《宋史·地理志》)。元明清三代仍為桂陽縣,屬郴州(《元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清史稿·地理志》)。
中華民國初年復稱汝城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9年3月至1960年7月期間曾一度與桂東縣合為一縣,稱汝桂縣。不久又撤銷建制,分為汝城、桂東二縣至今。
國務院1994年12月17日批準撤銷郴州地區、郴州市和郴縣,此縣劃歸郴州市管轄。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汝城縣常住人口344617人。
汝城位于湘粵贛三省交界的南嶺山脈中段與羅霄山脈南端交接部,境內山嶺密布,丘陵與盆地相間。山地面積1969平方公里,約占總面積的82%,有發展林業的良好基礎條件。境內河流分屬湘江、贛江和珠江流域,其中漚水、浙水等河流匯入東江,屬湘江水系;集龍河匯入贛江,屬贛江水系;九龍江、城溪江匯入北江,屬珠江水系。
汝城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降水量豐富,縣城年平均降水日數達183天。無霜期長,無霜期多年平均為273天。
汝城山地面積廣闊,氣候和土地適宜發展林業,目前是湖南省重要的林業基地之一,森林覆蓋率達72%。由于具備充沛的降雨和較高的地形落差,水能蘊藏量也很豐富,近年以來小水電項目發展迅速。縣境內有豐富的可開采礦藏資源,其中以鎢、鐵、煤和石灰石的產量最大,鎢礦等礦產加工業已成為主要的工業支柱。
地熱也是汝城重要的自然資源,下轄的熱水鎮有中南六省最大的熱田,開發利用前景廣闊。熱水溫泉目前已發展為郴州重要的生態旅游景點,在周邊地區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宋朝初期,理學家周敦頤出任桂陽(今桂東、汝城)縣令,政績卓著。后來汝城人為紀念周敦頤,修建了濂溪書院。書院歷代屢遭興廢,現在位于縣城城西的濂溪書院,是在民國舊址上修建的。
在汝城縣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