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縣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北部,是綿陽市所轄的一個縣。
平武縣地理坐標北緯31°59′~33°02′與東經(jīng)103°50′~104°58′。縣域面積5,97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84,000人(2013年)北部自西向東分別與阿壩州九寨溝縣、甘肅省和青川縣接壤。西部被阿壩州松潘縣環(huán)繞,以南為綿陽市的北川縣,以東為江油市。
平武縣縣城距綿陽城區(qū)167公里,距省會成都290公里。地理位置比較偏遠,交通不甚便利。該縣所處岷山、龍門山及摩天嶺交匯區(qū)域,是地震多發(fā)地帶。
平武縣地處北亞熱帶南部,最冷月均溫4.4℃,年平均氣溫14.9℃,年降水量760mm。
平武縣所在區(qū)域曾是氐羌民族聚居之地。西漢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在此區(qū)域置剛氐道,治所在古城鎮(zhèn),隸屬于廣漢郡。后先后隸屬于廣漢屬國、陰平郡。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剛氐道境內(nèi)設置了軍事要塞江由戍(又稱江油關)以防備北方的曹操勢力翻越摩天嶺南下入侵,江油關在今平武縣縣城東南50公里處的南壩鎮(zhèn)。但這蜀漢北伐戰(zhàn)爭期間,這座關隘并沒有處于主戰(zhàn)區(qū)而處于閑置狀態(tài)。
蜀漢建興七年(229年)分剛氐道地新置廣武縣于南壩,并改剛氐道為剛氐縣,治地不變,兩縣皆隸陰平郡。蜀漢炎興元年(263年)魏滅蜀之戰(zhàn)中,鄧艾偷襲陰平,與守將馬邈在關隘相遇,馬邈不戰(zhàn)而降,鄧艾南下后蜀漢政權不久便覆滅。廣武縣成為曹魏領土。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首次更廣武縣為(陰)平(廣)武縣,意指天下已太平,現(xiàn)在罷兵修養(yǎng)生息。南北朝時期平武縣建置無變動。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在伐蜀成功后將平武縣納入新置的龍州管轄,并將今南壩鎮(zhèn)作為其治地。隋朝時,龍州易名平武郡,平武縣區(qū)域隸屬于平武郡。后平武郡又改名為西龍門郡。唐代西龍門郡又改為為龍州,成羈糜州。
明朝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年)設置思囊日安撫司,治所位于今平武縣東北,屬松潘衛(wèi)。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置龍安府,府、縣同治今龍安鎮(zhèn)。萬歷十八年(1590年)四月置寧武縣,后來改名為平武縣。民國二年(1913年)廢龍安府,仍置平武縣至今。
1976年8月16日,平武發(fā)生里氏7.2級地震,耕地被毀十幾萬公頃,糧食損失達500萬公斤,牲畜死亡2000余頭,800余人傷亡,其中輕傷600多人。(詳見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
據(jù)綿陽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平武縣常住人口為126357人,占全市人口比重為2.6%。其中,男性人口占比52.31%,女性人口占比47.69%,男女性別比重為109.68%。0-14歲人口占12.49%,15-59歲人口占62.13%,60歲及以上人口占25.38%。
平武縣下轄6個鎮(zhèn)、2個鄉(xiāng)、12個民族鄉(xiāng):
龍安鎮(zhèn)、?古城鎮(zhèn)、?響巖鎮(zhèn)、?大橋鎮(zhèn)、?水晶鎮(zhèn)、?江油關鎮(zhèn)、?高村鄉(xiāng)、?壩子鄉(xiāng)、?鎖江羌族鄉(xiāng)、?土城藏族鄉(xiāng)、?舊堡羌族鄉(xiāng)、?闊達藏族鄉(xiāng)、?黃羊關藏族鄉(xiāng)、?虎牙藏族鄉(xiāng)、?泗耳藏族鄉(xiāng)、?白馬藏族鄉(xiāng)、?木座藏族鄉(xiāng)、?木皮藏族鄉(xiāng)、?豆叩羌族鄉(xiāng)和平通羌族鄉(xiāng)。
縣境野生哺乳動物就有7目、23科、87種,其中珍稀動物1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等,并有“天下熊貓第一縣”之稱。境內(nèi)環(huán)境優(yōu)美,有王朗自然保護區(qū),虎牙峽谷,西北接壤世界級遺產(chǎn)九寨溝和黃龍。
始建于明代的報恩寺,是按照明皇宮的布置修建的,建筑材料全部采用當時只有皇宮才允許使用的極品楠木,它的鉚式結構使其本身未用一顆銅釘,歷史上的三次大地震都未對其造成任何比較嚴重的破壞,寺內(nèi)有轉經(jīng)閣,千手觀音,斜亭等奇觀。是清華大學建筑系的實訓基地。
在平武縣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