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本文,你會了解: 折舊是什么 為什么要折舊 折舊有哪些方法 在考試中,折舊相關的考題都會怎么出
說為什么折舊之前,先來說說資本化和費用化。
前面講過,企業就是把錢變成物(生產設備、廠房、商品等),再把物變成錢的循環。
在把錢變成物這個過程中,錢沒了,叫做支出
支出可以分成資本性支出和費用性支出
所謂資本性支出,就是能夠在以后期間持續帶來經濟利益,要作為資產進入資產負債表的支出。
比如花錢購買固定資產、原材料、土地等等,要在資產負債表中列報為固定資產、存貨和無形資產。
而費用性支出,則是直接進入利潤表的支出(會計上有一個詞——當期損益,經常讓初學者一臉懵逼,其實就是直接計入利潤表)
比如支付給員工的工資,直接計入管理費用、銷售費用
比如貸款的利息,直接計入財務費用
看起來,資本性支出和費用性支出似乎涇渭分明
但實際上,資本性支出和費用性支出的區分,是一個難點
比如,研究開發支出。
要說資本性支出,但研究開發很可能打水漂,不能帶來經濟利益,不符合資本性支出的定義
要說費用性支出,可研究開發支出往往數額巨大,一旦成功,能夠給企業帶來巨額的經濟利益
理論上,企業只有在研發成功,確認能獲得經濟利益的時候,才能將相關支出資本化,作為資產來核算。
但實際上,這種確認操作起來難度很大,而且不同企業的標準可能很不一樣。
為了建立統一的標準,會計準則就做出了一刀切的規定:
把研究開發支出分成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
其中研究階段的支出全部費用化
開發階段的支出,只有滿足資本化條件才能資本化
如果企業無法做出這種劃分,就全部費用化
這種簡單粗暴的原則,來自于會計信息的謹慎性要求
關于研發支出這個知識點,在無形資產那個章節會有詳細的分析
這里只是作為區分資本性和費用性支出的一個例子,就不說太多了
資本性支出和費用性支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最終都會進入利潤表作為費用,減少利潤
費用性支出是在發生當期就進入利潤表,與以后期間沒什么關系
資本性支出是在發生當期進入資產負債表,在以后的使用過程中再進入利潤表,成為成本費用
比如,存貨,賣出之后,就變成了營業成本
比如,股票,賣出之后,盈虧金額就進入了投資收益
等等
而折舊(攤銷)就是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進入利潤表的方式
本質上,如果沒有了會計分期,所有的支出最終都會被費用化。
換句話說,資本性支出和費用性支出的區分,是因為四大會計假設中人為對經營期間進行了分期——即會計分期假設。
到這里,相信已經明白了折舊的本質,也知道為什么要長篇大論來講資本化和費用化了
下面來看教材對折舊的定義:
折舊,是指在固定資產使用壽命內,按照確定的方法對應計折舊額進行的系統分攤。
應計折舊額,是指固定資產原價扣除其預計凈殘值后的金額,如果已對固定資產計提減值準備,還應當扣除已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累計金額。
從這個定義我們知道:
①折舊是在固定資產使用壽命過程中計提的。
比如小古的煎餅攤打算用3年,使用壽命就是3年,折舊就要在使用的三年中每年計提。
如果固定資產毀損、報廢,折舊當然要停止
如果固定資產停止使用,轉入在建工程,折舊也要停止
②折舊需要按照某種確定的方法進行。
折舊的幾種方法是本文下一個部分的主題。
用一個簡化的公式來表達就是:
折舊計算公式
按照時間來分攤,即分母是使用壽命
按照工作量來分攤,即分母是預計的資產能夠生產的產品數量、或者總使用時長等
除了這種平均的方法,還有其他加速的方法,如在使用初期多計提折舊、使用后期少計提折舊。
③應計折舊額的確定。
應計折舊額的定義已經說得清楚
應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殘值-減值準備
CPA教材介紹了四種計提折舊的方法。
①年限平均法。
公式:
注意這里,出現了一個前面沒提到過的小尾巴——殘值。
什么是殘值。
就是“壽終正寢”的時候,固定資產還值多少錢。
為什么要減去殘值。
折舊實際上是按照一定的形式把固定資產在使用期間內按照一定的方法費用化的過程。
而如果固定資產在最后還會帶來一點經濟利益,
那么在折舊的時候,當然就要把這個殘值減掉。
舉個例子。
小古的煎餅機賣了100,預計能用3年,最后賣給回收站是1元。
那么小古每年的折舊額就應該是:
(100-1)/3=99
最后,相當于小古只花了99元,就把煎餅機用了三年。(不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
每年的使用費是33。
需要注意的是,固定資產折舊有一個小但是重要的規定:
當月增加,當月不計提折舊
當月減少,當月仍計提折舊
比如說,小古19年12月底買入煎餅機,當月不計提折舊,所以19年折舊為零
要從20年1月開始才計提折舊。
到了22年12月底,煎餅機壽終正寢,當月仍需要計提折舊,所以22年的折舊是33。
②工作量法。
公式:
所謂工作量,就是先預計這個固定資產能生產多少產品,然后根據每月、每年生產的產品數計算對應的折舊。
比如小古估計煎餅機能煎100000張煎餅,每天煎100張,那么每天的折舊就是:
100/100000*100=0.1元
每個月的折舊就是3元,每年的折舊就是36元。
③雙倍余額遞減法
公式:
期初固定資產凈值*2/預計使用年限
小古獨家公式(其實很簡單,但大部分教材都不會提到)
先說說雙倍余額遞減法是什么鬼。
顧名思義,雙倍就是年限平均法下折舊率的兩倍。
比如固定資產原值是100,分5年折舊,則正常折舊率就是1/5=20%
雙倍就是40%。
余額遞減,就是固定資產凈值。
(這里說一下幾個名稱。
固定資產原值就是固定資產最開始進入資產負債表的時候確認的金額,也叫賬面余額
賬面凈值就是固定資產原值扣除折舊的金額
賬面價值則是賬面凈值-減值準備)
所以在上面的例子中,第一年的折舊額就是100*40%=40
第二年的折舊額,40%*(100-40)=24
第三年的折舊額,40%*(100-40-24)=14.4
第四年的折舊額,40%*(100-40-24-14.4)=8.64
第五年的折舊額,40%*(100-40-24-14.4-8.64)=5.184
五年總折舊額是92.224元
發現什么不對勁沒?
五年下來,折舊額小于固定資產原值!
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很簡單,折舊額永遠是凈值*40%,所以凈值永遠不可能為零。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雙倍余額遞減法中,
采用的折舊方法是,最后兩年之前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最后兩年采用年限平均法
也就是:
第四年的折舊額和第五年的折舊額都是:
(100-40-24-14.4)/2=10.8
還有一個問題。
雙倍余額遞減法中,為什么不減去殘值呢?
小古的看法是,太復雜了。
在最后兩年再考慮殘值來計算,所以前面幾年就不需要考慮殘值
如果要考慮殘值,意味著每年都需要用固定資產原值-已計提的折舊-殘值來計算折舊
工作量比不考慮殘值要大很多
說完了詳細的算法,讓我們回到小古建議記住的公式:
這個公式的推導過程很簡單,大家可以試試看。
懶得自己推的可以在公眾號后臺回復“雙倍”來獲取
下面來應用一下這個公式
原值是100的固定資產,使用年限是5年
則:
第一年的折舊=100*2/5*(1-2/5)^(1-1)=40
第三年的折舊=100*2/5*(1-2/5)^(2-1)=24
這個算法省去了計算前幾年折舊的麻煩
在應對選擇題的時候可以大幅提升效率
④年數總和法
公式:
假設使用壽命是T年,則:
這個算法,也是加速折舊法。
公式看起來麻煩,舉個例子,其實很簡單
原值100,使用年限4年,則:
第一年的折舊是:100*4/(1+2+3+4)=40
第二年的折舊是:100*3/(1+2+3+4)=30
第三年的折舊是:100*2/(1+2+3+4)=20
第四年的折舊是:100*1/(1+2+3+4)=10
所謂年數總和,就是把年數都加起來(4年就是1加到4,5就是1加到5,6就是1加到6等等)
作為折舊率的分母
而分子,則是從使用壽命的數字開始逐一遞減。
其實非常簡單,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原值600,使用年限5年,求第五年的折舊額
折舊額=600*1/(1+2+3+4+5)=40
再舉個例子,原值2100,使用年限20,
求第15年的折舊額
先算年數總和:(1+20)*20/2=210
分子=20+1-15=6
所以折舊額=2100*6/210=60
好了,通過以上內容,對于折舊已經有了非常清楚和細致的了解。
常見的出題方式:
①折舊的計算,CPA最愛做文章的就是時間。因為有當月增加當月不計提的規定,所以CPA經常會通過月份來考驗考生讀題的細致程度。
比如5月份增加,則當年需要計提折舊的月份數是12-5=7。
②固定資產原值的計算。折舊的計算并不難,所以考題經常把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放進來。
比如,列舉購建固定資產發生的各種支出,解題需要先判斷哪些支出要資本化,哪些支出不能資本化。應對這種情況,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做題進行總結和歸納。
③考慮減值。減值之后再計算折舊,就需要扣減減值準備的金額再計算折舊。
④不要忘了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