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企業想要做到壟斷,一般前期都是賠本進行,最后壟斷市場后獲得定價權才能賺錢。
拓展資料:
壟斷的定義:
壟斷 (Monopoly) (通常譯獨占),經濟學術語,是一種市場結構,指一個行業里有且只有一家公司(或賣方)交易產品或者服務。一般分為賣方壟斷和買方壟斷。賣方壟斷指唯一的賣者在一個或多個市場,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面對競爭性的消費者;買者壟斷 (Monopsony) 則恰恰相反。理論推斷壟斷者在市場上,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需求,調節價格與產量,但沒有確切案例提供支持。
在某些特定行業里,會出現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此類壟斷會使所在行業的運營更加高效,比如鐵路建設,國家電網等等,過多的競爭只會讓此行業運營效率降低,從而引發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政府有時也需要適度干預,制定政策,但前提是讓市場機制更好地發揮作用,讓經濟(或者此行業)以最高效的方式運行。
壟斷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在資本主義社會發達階段的表現較為明顯。壟斷是競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其出現又抑制了競爭。列寧曾指出,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可以說自然而然地走向壟斷。因為幾十個大型企業彼此容易達成協定; 另一方面,正是企業的規模巨大造成了競爭的困難,產生了壟斷的趨勢。
壟斷的種類:
特許壟斷
有些獨家經營的特權是由法律所規定并受到法律保護的,專利權和版權便是法律特許的壟斷。為鼓勵創造發明,絕大多數國家制定有專利法,可見專利壟斷是由法律壁壘造成的。在某些場合下,政府授予某廠商獨家經營的權利;也有時政府經過招標競爭通過合同的形式授予獨家經營的特權。
自然壟斷
如果某種產品需要大量固定設備投資,大規模生產可以使成本大大降低,那么,一個大廠商就可能成為該行業的唯一生產者。由一個大廠商供給全部市場需求時平均成本最低,兩個或兩個以上廠商在該市場上經營就難以獲得利潤,這種情況下,該廠商就形成自然壟斷。
策略性壟斷
如果除壟斷者外另無他人掌握某種生產技術或訣竅,該市場自然形成技術性壟斷。在既無技術壁壘又無法律壁壘的情況下,廠商通過高筑壁壘以確立或鞏固其壟斷地位,這便是策略性壟斷。
其他壟斷壁壘
上述壁壘并沒有列盡全部因素,也不一定相互排斥。如廠商控制了某種原材料的供應。凡是阻擋競爭者進入市場的壁壘都是造成壟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