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殺——行業監管加強,壟斷屬性弱化。
第一條,邏輯殺——行業監管加強,壟斷屬性弱化。
無論是外資還是內資,都喜歡投資具備壟斷性質的企業,很多中概企業,如騰訊、阿里巴巴成為首選標的。近一年,隨著我國在反壟斷領域的動作越來越大,政策監管越來越嚴格正規,尤其是阿里100多億的罰金,使得投資的基本邏輯靠不住了。
第二條,業績殺——人口紅利消失,業績增長乏力。
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互聯網狂飆突進的時代結束了。尤其是2020年出生人口驟降的情況下,未來很多中概股所屬行業已經從藍海變為了紅海,在保民生和共同富裕的主基調下,中概企業競爭加劇,成長不足。從今年三季報來看,幾家頭部企業的業績同步出現下滑局面,不是偶然。
第三條,情緒殺——加息風險臨近,風險偏好降低。
隨著美債縮減展開,美元加息正在快馬趕來。未來一到兩年時間,股市一定會出現泥沙俱下的情況,這個時候出于對投資邏輯和未來業績的質疑,中概互聯成份股被國外投資者拋棄,股價進一步下跌,會是確定性事件,目前好戲不過才剛開始上演。
邏輯殺、業績殺的影響尚未結束,情緒殺正在路上,這種情況下抄底中概互聯,肯定不夠妥當。
【拓展資料】
3月17日,多只中概互聯ETF延續前一日漲勢,開盤漲停。廣發中證海外中國互聯網30(QDII-ETF)基金經理夏浩洋認為,《外國公司問責法》對于中概股的影響相對有限,當前中概互聯板塊步入宏觀經濟和業績主導期,未來走勢可重點關注業績修復情況。4月前部分權重個股即將公布業績,互聯網板塊短期內或許將保持相對較高的波動。
關于互聯網行業的未來,我們關注中國經濟的強韌性以及政策規范下中概互聯企業長期競爭力的提升。長期來看,互聯網作為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設施,無論是未來將長期倡導的數字經濟,還是面向未來的元宇宙產業趨勢,互聯網企業仍將長期發揮作用并持續創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