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縣(傳統外文:Tzekim)位于中國廣東省中部、東江中游東岸,屬于河源市管轄,東邊與廣東省五華縣相鄰,南邊與廣東省惠東縣、陸河縣相鄰,西邊與廣東省博羅縣、惠州市惠城區相鄰,北邊與廣東省東源縣相鄰。
紫金縣下轄18個鎮:
紫城鎮、?龍窩鎮、?九和鎮、?上義鎮、?藍塘鎮、?鳳安鎮、?義容鎮、?古竹鎮、?臨江鎮、?柏埔鎮、?黃塘鎮、?敬梓鎮、?水墩鎮、?南嶺鎮、?蘇區鎮、?瓦溪鎮、?好義鎮和中壩鎮。
紫金建縣前,分屬長樂(即今梅州市五華縣)、歸善(即今惠州市惠城區、惠陽區及惠東縣境內)兩縣地。
明世宗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兩縣農民、礦工起義不斷,范圍延及興寧、程鄉(即今梅州市梅江區及梅縣區)、揭陽(即今揭陽市榕城區、揭東區及揭西縣)、河源(即今河源市源城區及東源縣)、龍川、博羅、海豐及東莞等縣,均以歸善縣古名都、寬得都和長樂縣琴江都為大本營。其中歸善縣青溪磜頭山礦工起義持續20多年。省、州府數次派兵征剿,因幅員廣、山瀝多、易聚散,而未見顯效。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兩廣總督吳桂芳派重兵第五次征剿,鎮壓起義。為保安靖,明穆宗隆慶三年(1569),朝廷批準割劃歸善縣古名都(秋香江流域)、寬得都(柏埔河、義容河流域),長樂縣琴江都(琴江上游流域)設立“永安縣”,取‘永遠安定’之意。以古名都烏石約安民鎮(今紫城鎮)為縣治,建筑縣城。
因縣名與福建省延平府永安縣(即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縣級市)相同,且其建縣于明景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早117年設縣,中華民國3年(公元1914年),中央政府(袁世凱北洋政府)批準廣東省永安縣改名為‘紫金縣’(因縣城有紫金山而得名)。
縣域曾發現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文物,說明本縣長期有人類聚居。
紫金地域,春秋時期屬百越地。
戰國時期屬楚國。
秦代起屬南海郡博羅、龍川兩縣地。
隋唐為歸善(即今惠州市惠城區、惠陽區及惠東縣境)、興寧(即今梅州市興寧縣級市)兩縣地。
宋元為歸善、長樂(即今梅州市五華縣)兩縣地。
明隆慶三年(1569年)置永安縣,屬惠州府,清代沿之。
中華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屬廣東省都督府。
民國3年(公元1914年)改“永安縣”為‘紫金縣’,屬潮循道。
民國15年(公元1926年)隸屬東江各屬行政公署。
民國26年(公元1937年)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38年(公元1949年)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紫金縣,隸屬于東江專區。
1952年改屬粵東行政區。
1956年隸屬惠陽專區。
1959年改屬汕頭專區。
1963年復屬惠陽地區。
1988年改屬河源市。
紫金縣以漢族客家人為主。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紫金縣常住人口為469100人。
全縣通用客家話,屬純客家縣。
2007年,全縣的地區生產總值為46.7億元,工農業生產總值為55.21億元。
比較著名的景點有:紫金觀、廟子石南母寺、 越王石、道姑巖、武頓山、白溪水庫風景區、九和溫泉(御臨門溫泉度假村)、天字嶂。
全縣通車總里程1960公里。
香港,臺灣鄕親及海外鄉親概況:
根據香港紫金聯誼總會提供的資料,祖籍紫金縣的香港同胞約有十萬之眾. 一些祖籍紫金縣的臺灣同胞加入臺北市等地的惠州同鄉會. 另外,馬來西亞河源同鄉會透露,該國也有紫金籍鄉親,具體人數待考. 馬來西亞以外的紫金籍華人情況待考.
在紫金縣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