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位于中國廣東省東北部,東江和韓江上游,今屬河源市管轄。
龍川歷史悠久,據考古學家考證,最遲在新石器晚期就有人類居住。春秋、戰國時期屬于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遣趙佗、任囂等大將平定南越之后,開始在此地筑城設縣,駐扎軍隊,由南海郡管轄,建縣至今已有2220多年,是全廣東歷史最悠久的四個古縣之一。龍川縣首任縣令是南越國的開國君主趙佗。民國時,為紀念其功業,將古縣城改名為佗城,該鎮目前是廣東省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古龍川縣轄地非常廣,包括現今的整個河源市、興寧、五華,以及惠州市。2000多年不斷釋出其他縣地,轄地不斷變遷,縣名也曾反復更改恢復,至今名稱始終如初。縣治自最初設縣至公元1949年始終沒有更改。1949年后,縣城由佗城遷至老隆。
龍川東部與廣東省興寧市、五華縣交界,西部和南部與和平縣、東源縣毗鄰,北部與江西省定南縣、尋烏縣接壤,總面積3089平方公里。
龍川縣下轄24個鎮:
老隆鎮、?義都鎮、?佗城鎮、?鶴市鎮、?黃布鎮、?紫市鎮、?通衢鎮、?登云鎮、?豐稔鎮、?四都鎮、?鐵場鎮、?龍母鎮、?田心鎮、?黎咀鎮、?黃石鎮、?赤光鎮、?回龍鎮、?新田鎮、?車田鎮、?巖鎮鎮、?麻布崗鎮、?貝嶺鎮、?細坳鎮和上坪鎮。
其中老隆鎮、鶴市鎮、麻布崗鎮為中心鎮。縣政府駐地在老隆鎮。
2002年前,設有鄭馬鎮、石坑鎮、錦歸鎮、谷前鎮和楓樹壩鎮。這些城鎮因面積和人口規模較小,2002年后均并入相鄰城鎮。2009年7月,附城鎮撤消,并入老隆鎮。
2004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GDP)為44億元。
在農業方面,全縣耕地面積約44.1萬畝,農業人口占全縣人口的80%以上。過去,龍川的農業一直以水稻種植業為主,近年來,龍川開始逐步搞特色農業,按一鎮一個特色農業的格局來發展,四都鎮的柿子基地、赤光鎮的茶油基地、上坪鎮的柑桔基地、細坳鎮竹園等都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利益。
在工業方面,規模較小,目前正在努力發展,近年,有兩家大型的鞋業公司興萊鞋業和寶元制鞋都先后來龍川投資,總人數1萬人,成為來龍川投資的最有實力的企業之一。縣城西部設立有新城開發區,主要發展輕工業和電子產業。
在旅游業方面,2005年,梅河高速公路開通之后,到龍川霍山、佗城、東江上游楓樹壩庫區九龍灣等地旅游的人數大為增加,旅游業逐步興旺。
龍川地處丘陵地帶,森林覆蓋率達71%,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較著名的景點有:
縣內人文景觀也非常豐富,舊縣佗城是具有2220多年歷史的古城,有南越王趙佗的眾多遺址,較著名的景點有越王井、越王廟、正相塔、孔廟等。
龍川在清朝時的舊八景為太乙仙巖(太乙巖寺)(霍山風景區)、嶅湖秋月、合溪溫泉、龍臺晚眺、龍潭飛瀑、嶅峰雪齊、梅村舟橫、東山暮鐘。
2004年,龍川總人口為87萬人,有以龍川為籍貫的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共32.7萬人。龍川縣的居民以漢族客家人為主。除客家人外,還有畬族藍姓人口約0.2萬人。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現將2020年11月1日零時龍川縣常住人口的基本情況公布如下:全縣常住人口為595471人。
全縣絕大部分居民都使用客家話。各城鎮居民因遷入龍川的朝代先后不一,原居住地也不一致,故龍川縣各村鎮的客家話彼此差異非常大,幾乎每個鎮的語言都有差別,有些語言的差別甚至大到彼此間對話都很吃力。北部、東部比較接近主流客家話,其中東部石坑地區屬客家話粵臺片興華小片,口音與鄰近的興寧市、五華縣相同。中部、西南部比較獨特,南部四都、佗城、豐稔、老隆等鎮本地居民講帶某些粵語特點的本地話,詞匯和口音上與主流客家話差別很大。
龍川有著濃厚的客家習俗,有著獨特的客家菜、客家古建筑和客家民間藝術。龍川的文化是以客家文化為重點的,客家山歌、打馬燈、舞龍舞獅等都是傳統的客家民間藝術,在節慶習俗、婚喪習俗中保留了濃厚的客家傳統色彩。在建筑藝術方面,主要以圍龍屋和四角樓等最具本地特色,和本地的客家菜、民間藝術、民間習俗一起,是傳統客家文化的精髓。
龍川最有特色的文化藝術是客家山歌和雜技。龍川的客家山歌廣泛存在于山野農村,有很強的群眾基礎,幾乎上了年紀的老人都能夠對上幾段。近年來每到傍晚,龍川縣城的長堤路一帶都聚集著很多的老人在自發的對唱山歌,俗稱“斗歌”。龍川還有一個山歌劇團在國內享有一定的名氣,多次在中國國內的一些客家山歌比賽上得獎。在龍川,還有一個雜技團頗有名氣,該團成立于1956年,自成立以來,得過無數國內大獎。先后到過香港、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毛里求斯等國演出,是龍川文化藝術和世界交流的橋梁。
龍川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圍龍屋和四角樓,這兩種建筑都大量散布在鄉村間,是1949年之前富貴人家和大戶人家的屋宇。龍川典型的圍龍屋是由中間上、中、下殿堂及左右對稱半圓型分布圍屋組成,前面為半圓型魚塘與圍龍屋形成一個圓形,通常是由一個家族住在里面。而四角樓的特點是房屋四角建有高層四方炮樓,樓四角均有槍眼,該樓的防衛性能極好。
龍川的菜系屬于客家菜,是廣東菜的四大流派之一,又稱東江菜,其特點是偏重“肥、咸、熟”(其中部分地方以清淡為主),講究主料、原汁原味和鄉土氣息,充滿田園風味,其中比較有特色的代表菜為:東江釀豆腐、東江鹽焗雞、佗城豆腐丸、車田豆腐、車田田螺湯、燉豬肉湯。
龍川的土特產有老隆牛筋糕、柿餅、雅寄米酒、客家黃酒等。
龍川的公路網絡和鐵路運輸網絡發達。
廣龍高速、 205國道、 236國道、 238國道、 120省道貫穿全縣,全部為一、二級公路。 長深高速及 梅河高速公路從龍川南部通過,在龍川境內共設龍川東、龍川西和登云3個出口。
京九鐵路和廣梅汕鐵路在龍川縣城交匯,擁有廣東最大的鐵路編組站——龍川編組站,使之成為嶺南重要交通樞紐之一。
龍川西站是贛深高鐵與杭廣高速鐵路在廣東境內的一個重要高鐵站,是連接北京、深圳、梅州的交通要道。(正在建設中)
龍川水力資源豐富,珠江支流東江由北向南貫穿全縣,東江上游的楓樹壩水電站是廣東省第二大水力發電站。
龍川縣的完全中學有龍川縣第一中學、紫市中學、金安中學、龍川縣實驗中學、龍川縣田家炳中學、車田中學、赤光中學、老隆鎮中學、鐵場中學、麻布崗中學等,民辦學校有龍川一中宏圖學校和龍川縣第一實驗學校,中等專科學校有龍川縣技工學校。
在龍川縣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