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湖南省轄縣級市,由株洲市代管,地處湖南省東部,東與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交界,東北連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北界瀏陽市,西接淥口區,南鄰攸縣。
已知“醴陵”之名最早的紀錄出自《史記》,“(呂后)四年,封呂媭為臨光侯,呂他為俞侯,呂更始為贅其侯,呂忿為呂城侯,及諸侯丞相五人。”而《會注考證》中則提到呂后冊封的“諸侯丞相五人”中,就有獲封醴陵侯的劉越。清朝同治年間的《醴陵縣志》還認為醴陵之名在秦朝即已經存在。此名稱的來源有兩種說法,宋朝《元豐九域志》稱當地的山陵上有井,井水甘甜似醴(甜酒)而得名醴陵,該說法也為后世的《輿地廣記》、《一統志》、《湖廣通志》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部分典籍所采納;不過也有部分學者認為“醴陵”得名于當地原住民揚越人取淥水釀造甜酒,其居住的山丘因此得名“醴陵”,而“陵”所指的山丘則是楊岐山,當地在東漢初期隸屬于醴陵縣,后來才劃歸萍鄉縣。
醴陵一帶在夏朝時期屬于荊州,而在商朝時期,醴陵已經擁有手工藝制作與貿易產業。春秋及戰國時期,當地隸屬于楚國黔中郡,秦滅六國后,當地屬長沙郡臨湘縣,并已經建立了基層行政區單位。西漢時期,呂后分封劉越為醴陵侯,并在今國瓷街道古城村建立醴陵侯城,醴陵仍屬臨湘縣,后劉越因罪被廢,醴陵侯城因此荒廢。
東漢時期,朝廷析臨湘縣及湘南縣地置醴陵縣,縣治在原醴陵侯城,后遷至今址。隋朝大業三年(607年),醴陵縣并入長沙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分長沙縣復置醴陵縣。元代曾升為醴陵州,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初,醴陵廢州復縣,隸長沙府。中華人民共和國甫成立時,醴陵縣由長沙區行政專員公署管轄,后歸屬湘潭專區。1959年,該縣淥口鎮、均壩鄉、南陽橋鄉、洲坪鄉、漂沙井鄉、鴻仙鄉、姚家壩鄉等鄉鎮并入株洲市郊區。1983年7月,醴陵從湘潭轉劃歸株洲市管轄,1985年5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撤銷醴陵縣,設立縣級醴陵市,由地級株洲市代管,并以原醴陵縣的行政區域作為醴陵市的行政區域。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醴陵常住人口885987人。
醴陵市下轄4個街道辦事處、19個鎮:
陽三石街道、?仙岳山街道、?國瓷街道、?來龍門街道、?白兔潭鎮、?浦口鎮、?王仙鎮、?泗汾鎮、?沈潭鎮、?船灣鎮、?均楚鎮、?東富鎮、?石亭鎮、?孫家灣鎮、?官莊鎮、?嘉樹鎮、?板杉鎮、?溈山鎮、?楓林鎮、?李畋鎮、?明月鎮、?左權鎮和茶山鎮。
醴陵于1949年7月實現和平解放,隸屬湖南省長沙專區,1952年9月改屬湘潭專區,1983年7月,劃歸株洲市管轄。醴陵轄區行政區劃在不同歷史時期均有一定的調整。新中國成立初期,醴陵轄區面積為2506.5平方公里,劃為5個區。1950年建立鄉村政權,劃全縣為11個區、1鎮,154個鄉和7個居民委員會。1958年至1982年,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1959年1月,將西北鄉349.3平方公里地域劃歸株洲市郊區管轄。1985年5月,醴陵撤縣設市(縣級)。為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一批鄉先后撤鄉建鎮,且多次開展鄉、村合并。2015年,湖南省進行鄉鎮區劃調整改革,此后全市下轄李畋鎮、浦口鎮、王仙鎮、船灣鎮、明月鎮、茶山鎮、左權鎮、楓林鎮、白兔潭鎮、東富鎮、板杉鎮、溈山鎮、嘉樹鎮、官莊鎮、孫家灣鎮、石亭鎮、均楚鎮、泗汾鎮、沈潭鎮等19個鄉鎮,來龍門街道、國瓷街道、陽三石街道、仙岳山街道等4個街道辦事處,共有40個村和19個社區。
在宋朝時期,醴陵縣城已經建立了數座書院,此為醴陵教育事業之始,明清時期,私塾與義學也開始在醴陵發展。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采取教育改革措施,下詔改全國書院為學堂;因此在1904年,淥江書院改制為淥江高等小學堂,翌年,醴陵在地的知識分子文俊鐸、寧調元等人將小學堂增建為淥江中學堂,開始傳播新式教育理念。醴陵目前有一所湖南工業大學醴陵陶瓷學院,醴陵市陶瓷煙花職業技術學校是唯一一所公辦職業學校,醴陵一中已經成為湖南省屬重點中學,實力較強勁,其培養的學生中也不乏考入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等中國大陸重點高校者,醴陵四中以藝術特長生聞名于株洲。
滬昆鐵路、醴茶鐵路、滬昆高鐵、 320國道、 106國道、S52醴易高速、 滬昆高速和 武深高速縱橫市境。距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約90公里。
目前市內共有10條公交線路。
在醴陵市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