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垣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下轄的縣級市,由新鄉市代管。
長垣市域在西周時期曾為祭國都城,后屬衛國。春秋時期衛國在此地置匡邑、蒲邑等。戰國時期為魏國據有,置首垣邑。秦朝始置長垣縣,最初屬三川郡,后改屬東郡,此為長垣得名之始。西漢時期,長垣縣屬兗州陳留郡,王莽時期改長垣縣為長國。東漢時期以長垣為侯國。三國時期,長垣縣為曹魏據有,屬兗州陳留國,西晉沿襲魏制不變。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后為東晉、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后秦等政權所占據。南北朝時期,長垣縣一度屬南朝劉宋政權,歸兗州,后屬北魏。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長垣縣并入外黃縣,景明三年(502年)復置。此后歷經東魏、北齊不變。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移縣治于歸姑城,改縣名為匡城,因縣南古匡城得名,屬東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分置匡城、長垣二縣。貞觀八年(634年),長垣縣并入匡城縣,屬河南道滑州管轄。五代后梁時期,改匡城為長垣,開平三年(909年)劃歸開封府。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又改為匡城縣。北宋初年,為避宋太祖“匡”字諱,改匡城縣為鶴丘縣,至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復稱長垣縣,屬京畿路開封府管轄。金朝初屬南京路開封府,泰和八年(1208年),因隔河不便,改隸大名府路開州。元朝初年曾改縣為保垣州,不久后復改為長垣縣。明清時期,長垣縣仍屬大名府開州。
中華民國初期,長垣縣屬直隸省大名道。1936年,劃歸河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1946年改屬河北省第14行政督察區。1949年8月設立平原省,長垣縣屬平原省濮陽專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長垣縣隨濮陽專區改屬河南省。1954年6月,長垣縣劃歸新鄉專區,1955年2月改屬安陽專區, 1958年4月又改屬新鄉專區,1961年12月,復歸安陽專區。1983年9月,長垣縣劃歸濮陽市管轄,1986年1月后改屬新鄉市。
2019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長垣縣,設立縣級長垣市,以原長垣縣的行政區域為長垣市的行政區域,長垣市人民政府駐蒲西街道人民路368號。長垣市由省直轄,新鄉市代管。
長垣市下轄5個街道辦事處、11個鎮、2個鄉:
蒲西街道、?蒲東街道、?南蒲街道、?蒲北街道、?魏莊街道、?丁欒鎮、?樊相鎮、?惱里鎮、?常村鎮、?趙堤鎮、?孟崗鎮、?滿村鎮、?苗寨鎮、?張三寨鎮、?方里鎮、?佘家鎮、?蘆崗鄉、?武邱鄉和河南長垣起重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
根據((中國)河南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長垣市常住人口為905436人 ,男性占比49.42%,女性占比50.58%,年齡結構中0-14歲占比25.94%,15-59歲占比56.8%,60歲以上占比17.26%,65歲以上占比13.44%。
在長垣市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