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市是中國江西省宜春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
高安是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中國生豬調出大縣、中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中國汽運大市、中國建筑陶瓷產業基地、中國書法之鄉。
春秋時期屬揚越之北境楚國之南境;戰國時期時期屬楚國地。
秦朝時期屬廬江郡和長沙郡交界處。
西漢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建成縣,屬揚州刺史部豫章郡,為高安建縣之始。轄地相當于現在的高安、上高、宜豐、萬載4縣全境和清江縣(今樟樹市)的部分地。西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稱多聚縣,依屬豫章郡。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復稱建成縣;東漢中平年間(184年—189年)析置上蔡縣(今上高縣)。
三國東吳黃武年間(222~228年),又從建成縣、上蔡縣析置宜豐、陽樂(今萬載縣)兩縣。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隋朝統一全國,廢望蔡(即上蔡)、并康樂(即陽樂)、宜豐復入建成,是時改豫章郡為洪州,遂屬洪州;大業初年(605年),廢州復置郡,建成縣仍屬豫章郡。
唐朝武德五年(622年),避太子李建成諱,改稱高安,據《太平寰宇記》載:“地形似高而安,故名”。恢復望蔡、宜豐、陽樂三縣,增設華陽縣,并于高安置靖州,轄高安、望蔡、宜豐、陽樂、華陽五縣,治高安。武德七年(624年),先改名米州,繼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年)廢筠州,望蔡、宜豐、陽樂,華陽四縣并入高安,隸洪州。
五代十國時(907-960),高安縣先屬楊吳,后為南唐管轄。南唐保大十年(925年)復置筠州,轄高安、上高、萬載、清江四縣,治高安。
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置新昌縣(今宜豐縣)。
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筠州改名高安郡,十八年復名筠州。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避理宗趙昀諱,改稱為瑞州,治高安。恰巧州治后山的碧落堂發現廠株十四莖的靈芝草,視為祥瑞之兆,乃改筠州為瑞州。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瑞州改瑞州路,治高安。
明朝洪武元年(1368)改路為府,府治設高安縣。清朝襲明制。
1914年,高安縣隸屬廬陵道。
1926年,廢道,高安縣由省直轄。
1932年,高安縣隸屬第一行政區。
1935年,隸屬第二行政區。
1942年,改屬第一行政區。
1949年7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高安。14日高安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南昌分區督查專員公署;8月,廢保甲制,設7區。
1959年1月從南昌專區移至宜春,改名為宜春專區,高安屬之。
1968年改宜春專區為宜春地區,高安屬之。
1993年12月8日,高安撤縣設市。
2000年8月,改宜春地區為地級宜春市,高安市由宜春市代管。
高安市下轄2個街道辦事處、19個鎮、2個鄉:
瑞州街道、?筠陽街道、?藍坊鎮、?荷嶺鎮、?黃沙崗鎮、?新街鎮、?八景鎮、?獨城鎮、?太陽鎮、?建山鎮、?田南鎮、?相城鎮、?灰埠鎮、?石腦鎮、?龍潭鎮、?楊圩鎮、?村前鎮、?伍橋鎮、?祥符鎮、?大城鎮、?華林山鎮、?上湖鄉、?汪家圩鄉、?高安市新世紀工業城管委會、?英崗嶺礦務局、?江西八景煤礦有限公司、?江西新茂實業公司、?相城墾殖場、?上游水庫工程管理局和江西省瑞州監獄。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高安常住人口為744694人。
高安市總人口為83萬人,縣城人口約17.5萬,絕大多數為漢族人口。
高安市位于江西省中北部,與宜春市所轄的豐城市、樟樹市、上高縣、宜豐縣、奉新縣相鄰。
地勢北高南低,贛江支流錦江流經城區,將其分為南北兩部分,俗稱“南街”和“北街”。
南街為主要商業區。北街為日軍當年燒城后重建,是高安的文化、政治中心所在。
城市的地標是位于北街市政府旁的錦江岸邊的大觀樓。在南街建好的商業步行街也與北街的大觀樓隔水呼應,儼然城市新地標。
位于南浦的高安中學新校區占地規模巨大,依山傍水,環境優美。
高安是傳統的農業大縣,是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汽車運輸業發達,擁有大型貨車7000多輛,是全中國汽運業四強縣市之一。
有稱“中國汽運之都”、“中國物流汽運之都”。中國五大二手商用車交易基地之一。但也因其二手車市場亂象叢生,受業內詬病。
近年來因佛山等地產業轉移,高安的陶瓷業有較大發展。
高安市素以教育聞名贛中。以下為高安市的幾所較大的學校。
在高安市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