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縣設縣始于明代。
永安置縣之前為沙縣浮流司。
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鄧茂七在沙縣二十四都(永安上坪、九龍和三元中村)、二十六都貢堡(今貢川)發動民變,攻城陷府,震動朝延。次年義軍被鎮壓后。鎮守福建都督范雄、刑部右侍郎薛希璉、巡按監察御史陳員韜先后上則朝廷,以浮流險遠,難以探制為由,請以其地另立縣治。明景泰二年(1451年)獲準,景泰三年(1452年)九月,劃沙縣新嶺以南二十都到四十二都共計13個都之地置縣,命名為“永安”,寓永遠安定之意。
明景泰三年(1452年)始設縣治,直到整個清朝,均屬南平府管轄。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設道,永安屬北路道(1914年改稱建安道);民國13年廢道,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制,永安屬省政府領導;民國22年(1933年),十九路軍發動“閩變”,將福建劃為閩海、光泉、延建、龍汀四省,永安屬延建省;民國23年起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永安屬第八行政督察區(所在地長汀);民國24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所在地南平),民國31年屬第六行政督察區(所在地龍巖);民國35年至38年,永安為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區所在地。抗日戰爭爆發后,1938年4月,福建省政府從福州內遷永安,永安成為福建省的戰時省會,歷時7年有余。許多名噪一時的思想文化界人士云集于此,永安成為當時東南文化名城之一。1950年1月28日永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管治后屬永安專區,為行署所在地,1956年永安專區撤銷后,隸屬龍巖專區,1962年劃歸三明專區(現為三明市)。1984年9月12日經國務院批準,永安撤縣設市,仍隸屬三明市。
永安市下轄4個街道辦事處、8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
燕東街道、?燕西街道、?燕南街道、?燕北街道、?西洋鎮、?貢川鎮、?安砂鎮、?小陶鎮、?大湖鎮、?曹遠鎮、?洪田鎮、?槐南鎮、?上坪鄉、?羅坊鄉和青水畬族鄉。
(原有吉山鄉,2002年并入燕西街道)。
1995年,永安市轄燕東街道、燕西街道、燕南街道、燕北街道,西洋鎮、貢川鎮、安砂鎮、小陶鎮、洪田鎮、茅坪鄉、青水鄉、上坪鄉、大湖鄉、曹遠鄉、羅坊鄉、槐南鄉,5個居委會、228個行政村。
1997年,永安市面積2942平方千米,人口31萬。轄6個街道、7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燕東街道、燕西街道、燕南街道、燕北街道、黃歷街道、興平街道、西洋鎮、貢川鎮、安砂鎮、小陶鎮、大湖鎮、曹遠鎮、洪田鎮、吉山鄉、槐南鄉、上坪鄉、羅坊鄉、青水畬族鄉。市府駐城關。
2002年,撤銷吉山鄉,將其行政區域并入燕西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調整后,燕西街道辦事處所轄區域為:中山、新安、大溪、北塔、東坡5個社區居委會和橋西、下渡、吉山、上吉山、大煉、青松、羅巖、文龍、霞嶺9個行政村。
2013年,撤銷槐南鄉立槐南鎮永安市轄4個街道、8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燕東街道、燕西街道、燕南街道、燕北街道、西洋鎮、貢川鎮、安砂鎮、小陶鎮、大湖鎮、曹遠鎮、洪田鎮、槐南鎮、上坪鄉、羅坊鄉、青水畬族鄉。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334852人,其中:燕東街道35642人、燕西街道23771人、燕南街道36104人、燕北街道21861人、黃歷街道15073人、興平街道9604人、西洋鎮19017人、貢川鎮9393人、安砂鎮19429人、小陶鎮26659人、大湖鎮18679人、曹遠鎮32512人、洪田鎮16637人、吉山鄉4948人、槐南鄉18689人、上坪鄉5810人、羅坊鄉5848人、青水畬族鄉15176人。
根據(福建省)三明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永安市常住人口為344793人,男性人口占比52.37%,女性人口占比47.63%,年齡結構中0-14歲占比18.27%,15-59歲占比63.75%,60歲以上占比17.98%,65歲以上占比12.81%。
永安站已于2019年1月5日起停辦客運業務,所有客運服務都轉移至永安南站。
永安市目前有以下高級中學。
永安市目前有1所高等學校: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永安話是閩中語的代表方言。永安市的永安大腔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永安黃椒、萵苣和永安雞爪椒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此外還有粿條、糍粑等。 永安多文化的發展環境,形成了品種眾多、風味獨特的“永安小吃文化“。諸多小吃均以米、麥、豆、蕨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其風味以甜、咸、香為主,當地人特別喜歡蒜頭辣味。其中最具特色的小吃有:煨豆腐、果條筒、磨漿果、米凍峰、糍粑等。紅糟醉香雞為當地傳統名菜。
當地的客家捶圓又叫波圓,主要有品種有豬肉圓、牛肉圓、牛筋圓、魚圓、蝦圓、雞圓等。肉圓既是一道常菜,飲宴也不可缺,主要是取“圓“字寓“團圓“和“圓滿”之意。
桃源洞、大湖石林、天斗山、甘乳巖、安貞堡、天寶巖自然保護區、桃花澗、九龍湖、貢川古城。
在永安市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