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縣(閩南語:白話字:éng-chhun koāi?,閩拼:Yǐngcūn Gnuai),古稱桃源,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東南部、晉江東溪上游,是泉州市下轄的一個縣、是福建省僑鄉,境內擁有4A級景區牛姆林。
永春縣是全國文明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永春柑桔)標準化生產基地縣。
西周至春秋戰國,屬七閩、閩越地。秦代,屬閩中郡。漢初,屬閩越國。漢元封元年,漢滅閩越國,徙其民于江淮間,以其地屬會稽郡。東漢建安初,屬侯官縣。三國吳永安三年,屬東安縣。梁天監(504年—519年)中至陳,屬南安郡。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析南安縣西北鄉置桃林場(治所在今石鼓鎮桃場村)。后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桃源縣,以其眾水會于桃溪一源,故名桃源。閩通文三年(938年),因與湖南桃源縣重名,遂以境內草木繁盛,四季如春,改名永春縣,治所在上場堡(今桃場村)。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永春人呂尚四發動起義,不久失敗。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縣為永春直隸州,轄大田、德化兩縣。1913年,廢州為縣,屬南路道(1914年,改稱廈門道)。
1932年11月—1935年10月,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在安溪、南安、永春、德化4縣交界區域建立安南永德蘇區。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中共安溪中心縣委率領游擊隊于1949年5月28日攻克永春縣城,后因國民黨福建保安二團、第三二五師九七五團等部隊反撲而撤出縣城。1949年8月21日,駐守永春的國民黨軍警部隊撤離縣城。8月23日晨,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縱隊第八支隊第四團進駐永春縣城。
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被列為閩南金三角經濟開放縣。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永春縣常住人口為422531人。 2022年初全縣常住人口42.2萬人,出生率8.02‰,死亡率7.50‰,自然增長率0.52‰,城鎮化水平為61.9%。
永春縣下轄18個鎮、4個鄉:
桃城鎮、?五里街鎮、?一都鎮、?下洋鎮、?蓬壺鎮、?達埔鎮、?吾峰鎮、?石鼓鎮、?岵山鎮、?東平鎮、?湖洋鎮、?坑仔口鎮、?玉斗鎮、?錦斗鎮、?東關鎮、?桂洋鎮、?蘇坑鎮、?仙夾鎮、?橫口鄉、?呈祥鄉、?介福鄉和外山鄉。
高速公路
國道
355國道、 356國道
省道
203省道、 206省道、 307省道
永春城區現有20條公交線路,由永春閩興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經營城關6鎮,以及達埔、蓬壺、湖洋、錦斗、蘇坑、呈祥、外山等鄉鎮的城市、城鄉公交業務
以下線路由德化閩興公交運營:
永春蘆柑、永春佛手及永春篾香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永春縣獨有的工藝品紙織畫曾與杭州絲織畫、蘇州刺繡、四川竹簾畫并稱為中國四大家織。永春紙織畫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永春老醋被稱為“中國四大名醋”。
在永春縣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