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縣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中東部,是滁州市下轄的一個縣。
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出身此地的明太祖朱元璋取“鳳凰山之陽”之意,賜名家鄉“鳳陽”。
商代鐘離子國,位于現鳳陽縣臨淮關東板橋鎮古城村,典故吳楚之爭“鐘離之畔”來源于此。西漢高祖四年(203年)設鐘離縣;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改九江郡為淮南國,鐘離縣為淮南國的領地。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中立縣,屬于中書省南京,同時在濠州西南鳳凰山南麓建中都;洪武三年(1370年)因縣城北臨淮河,改為臨淮縣,這是臨淮地名之始;洪武六年(1373年)臨濠府改為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中立府改名鳳陽府,同時割臨淮縣的太平、清洛、廣德、永豐4鄉設鳳陽縣;因縣城位于鳳凰山之陽,所以得名。
明崇禎八年(1635年),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擬議打擊明朝的氣勢,率農民軍分路合擊,直取中都鳳陽,以不到十日的時間,便攻陷了鳳陽。農民軍入城后,斬殺了六十名宦官、四千名官兵,并擒獲鳳陽知府顏容暄,并以杖殺之,留守朱國相力抗農民軍,最后仍不敵而自殺。農民軍搜刮城內戰利品,釋放囚犯,火燒明皇陵,并焚毀明太祖朱元璋出家的皇覺寺。
1978年末,因長期吃不飽飯,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私自定下了實行“大包干”的“生死狀”,秘密將村內土地分開承包,搞私有化生產。此舉在當地取得成效后,應順應時局變化,得到國家認可和推廣,并被稱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小崗村也被作為典型示范村大力宣傳。實行“大包干”后,大部分人實現了快速脫貧,但因為缺乏進一步發展的有利條件,當地經濟一度發展緩慢,至今未能成為富裕之鄉,與沿海地帶的發展差距明顯。中央現已很少宣傳小崗村的發展現狀。
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基本情況公布如下:全縣常住人口為631934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減少12961人,下降2.01%,年平均下降0.2%。
鳳陽縣位于北緯32°37′-33°03′、東經117°19′-117°57′之間,地處淮河中游南岸。地形北低南高,北部是沿淮沖積平原,中部是傾降平緩的崗丘,南部是山區;平均海拔15-17米,最高山峰為狼窩山,海拔340.3米。境內石英巖和石灰巖資源豐富,特別是石英巖礦已初步探明儲量約100億噸,儲量和品位均位居華東之首、全國前列。
鳳陽縣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9℃,年降雨量904.4毫米,年蒸發量1609.7毫米。
鳳陽地處江淮分水嶺地區,旱、澇災害十分頻繁,歷史上就有“十年九災”之說。自1919年有水文記載以來的89年中,該縣共發生較為嚴重的洪災36次,旱災42次,有的年份旱澇災害交替或同時發生。
鳳陽在歷史上一直以貧窮知名,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更是幾乎家家有過乞討經歷。鳳陽經濟目前仍以農業為主。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頭幾年,鳳陽仍主要依靠農業支撐經濟,經濟發展較慢,但開始了當地工業的初步發展。2005年至2010年期間,從農業向工業和服務業的產業轉型加快,而且重工業發展明顯快于輕工業,經濟有了明顯提升,工人年平均工資從2005年的11531元上升至2010年的27017元(需考慮物價上浮的因素)。連農民年收入也從很低的2658元上升至5760元。2015年,當地約有近萬貧困戶。
當地發展經濟仍有一定盲目性。自當年摁手印的大包干帶頭人現在辦起“農家樂”后,當地許多農民也紛紛跟風辦起了農家樂。結果因市場需求快速飽和,未達到最佳預期效果。
鳳陽縣下轄14個鎮、1個鄉:
府城鎮、?臨淮關鎮、?武店鎮、?西泉鎮、?官塘鎮、?劉府鎮、?大廟鎮、?殷澗鎮、?總鋪鎮、?紅心鎮、?板橋鎮、?大溪河鎮、?小溪河鎮、?棗巷鎮、?黃灣鄉、?鳳陽縣工業園區和安徽鳳陽硅工業園區。
古鳳陽八景:濠梁觀魚,九華屏障,譙樓歸市,龍興晚鐘,浮橋煙鎖,釣臺春漲,明陵風雨,韭山仙境。
鳳陽是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旅游業發展迅速。目前已有國家4A級景區2個、3A級景區3個。其中大包干紀念館被列為國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鳳陽韭山地質公園申報為國家級地質公園。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小鑼”、“雙條鼓”,是鳳陽傳統的民間藝術。“鳳陽花鼓”最早是當地人外出乞討謀生敲出來名的。
在鳳陽縣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