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簡稱察布查爾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下轄的一個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錫伯族自治縣。
公元前三世紀前后,察布查爾地區是塞人、大月氏、烏孫的游牧地。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府,烏孫歸其統轄,公元五世紀至十二世紀,先后有柔然、悅般、西突厥和契丹等部落在此游牧。十六世紀以后,成為蒙古準噶爾部政治、宗教的中心。清朝1762年設立了總統伊犁等處將軍后,調遣錫伯族官兵攜眷移駐到伊犁地區。實際到達伊犁的人數為4030人。
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錫伯營仍屬伊犁將軍統轄。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隸屬寧遠縣轄(今伊寧縣)。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劃歸鞏留縣轄。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14日),伊犁屯墾使邱宗浚宣布撤銷伊犁錫伯營,同時成立河南設治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1日),升格為縣,隸屬于伊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4日)因與河南省重名,改名寧西縣。
1954年3月17日,寧西縣更名為“察布查爾”,并成立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2013年北部部分軍墾帶與霍城縣西南部的部分軍墾區組合為可克達拉市。2020年12月,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境內的伊犁州奶牛場大河灌區劃歸伊寧市管轄。
位于新疆北部天山支脈烏孫山以北、伊犁河以南的河谷盆地。南部與昭蘇縣、特克斯縣相接,東部和鞏留縣毗鄰,北部隔伊犁河與自治州首府伊寧市和伊寧縣、霍城縣相望。西與哈薩克斯坦接壤,境內有國家一級口岸——都拉塔口岸。縣城距伊寧市17公里,地勢南高北低。
察布查爾屬大陸性北溫帶溫和干旱氣候,年均氣溫7.9攝氏度,全年有效光照時數達2846小時,無霜期177天,年平均降水量222毫米。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下轄6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
察布查爾鎮、?愛新舍里鎮、?孫扎齊牛錄鎮、?綽霍爾鎮、?加尕斯臺鎮、?瓊博拉鎮、?堆齊牛錄鄉、?納達齊牛錄鄉、?扎庫齊牛錄鄉、?米糧泉回族鄉、?坎鄉、?闊洪奇鄉、?海努克鄉、?察布查爾縣良繁場、?伊犁州平原林場、?山區林場和都拉塔口岸。
2020年末,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常住人口為157764人。
這里居住著錫伯族、維吾爾族、漢族、回族、蒙古族、哈薩克族等25個民族,人口15.9萬。
全國錫伯族人口有19萬人,其中10多萬人分布在遼寧省、黑龍江省、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和北京市等地;近4萬多人在新疆,其中2萬多人聚居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內。
“察布查爾”在錫伯語中是“糧倉”的意思。錫伯人最初游牧于大興安嶺東麓,世代以狩獵、捕魚為生。16世紀編入八旗后,其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生產上轉入穩定的農業經濟。18世紀中葉(乾隆年間),清政府為鞏固西北邊防,將部分錫伯族遷往新疆,爾后這些錫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開拓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此后257年間,東北錫伯族和新疆錫伯族的風俗習慣以及通用語言文字的差異逐漸擴大。新疆察布查爾地區的錫伯族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自己的語言文字(錫伯文)及濃厚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薩滿教和藏傳佛教)。
錫伯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跟滿語很接近。錫伯族除了使用錫伯語,還兼用漢語和維吾爾語等多種語言。錫伯文是民國36年(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改變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察布查爾素有射箭之鄉美譽,1996年被國家命名為全國體育先進縣。射箭和摔跤是錫伯族人民傳統的體育項目,幾十年來向國家和自治區輸送了大批的運動員。縣上設有專業射箭隊。
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