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
閔行區轄區南北跨度較大,與浦東新區、徐匯區、長寧區、嘉定區、松江區、青浦區、奉賢區接壤,與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漕河涇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相連,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虹橋商務區坐落在區域內,而虹橋國際機場位于區境東北邊緣。
閔行區轄區內有多所在中國乃至世界知名的重要高等學府,包括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并有許多三資企業。
距今約3200至3900年前,已經有先民在今閔行區西部馬橋地區生活,被命名為馬橋文化。馬橋文化繼承了少量良渚文化的文化因素,而且整類良渚文化因素在馬橋文化中不占主導地位。但重要的是,該村落在當時已經出現刀、鑿、鏃等小件青銅器。雖未發現鑄銅工具,但預示著古上海及長江下游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發現馬橋遺址,將上海地區的成陸史上推2000年。2013年,在上海市文物局未上報的情況下,該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直接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閔行(亦稱敏行)處于上海縣的南界、松江府的東北面,得名似與黃浦江在此水流湍急有關。因其地勢較高、不遭水患,傳有“三世修來住在閔行前”之諺。但從元延祐七年和至正三年分別建有洞真道院、度門寺及明洪武六年利用民居建立黃浦巡檢司署推斷,元末明初該地已具集鎮雛型。明弘治年間開始有敏行這一稱呼,正德七年(1512年)首次出現閔行這一稱呼。至清朝晚期,這里已是商貿興盛之地。1928年市縣分治后,閔行鎮為上海縣首鎮,店鋪林立,市面繁榮,人稱“小上海”。1950年代,上海市開始建設閔行工業區;1980年代,閔行衛星城大開發,老鎮因此被拆毀,留下的項家老宅舊址、節孝坊等遺址,現均為閔行區文物保護單位。在1991年新的閔行區建立后,原來的閔行鎮區域被對應稱為“老閔行”。2000年10月撤銷華坪路、碧江路兩個街道辦事處,成立江川路街道辦事處。
閔行區在明清時期即為松江府屬下的上海縣轄區。明弘治年間,原閔行老街區域始有敏行之稱,正德七年(1512年)始稱閔行。
1930年,國民政府將上海城區從上海縣析出,成立上海特別市(院轄市),原上海縣政府遂從南市老城廂(現屬黃浦區)移治閔行鎮,仍屬江蘇省。上海解放后,上海縣先后歸屬蘇南行署區、江蘇省。
1958年,江蘇省松江專區下屬各縣(包括上海縣)劃歸上海市管轄;1958年8月,西郊區諸翟、寶北、寶南、莘莊、朱行、西郊六個鄉,七寶鎮全部和虹橋、華村、上中、華漕四個鄉部分地區劃入縣境;10~11月,嘉定縣紀王鄉吳淞江以南的五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所轄地區,徐匯區龍華、漕河涇兩鎮及長寧區北新涇鎮劃歸縣轄。
1959年從當時的上海縣析出吳涇工業區和閔行鎮(即閔行衛星城)兩塊互不相連的區域為閔行區。1964年,閔行區撤銷并入徐匯區,并成為徐匯區的飛地,后1981年又恢復閔行區建制,轄區與1959年轄區一致。
1981年北新涇鎮、新涇公社、虹橋公社部分地共0.45平方公里劃屬長寧區,1982年曹行、塘灣、北橋、馬橋等4公社的15個大隊29.92平方公里劃屬閔行區。1984年9月,上海縣漕河涇、龍華、北新涇3鎮及龍華、梅隴、虹橋、新涇、北橋5鄉177個生產隊共49.98平方公里劃屬上海市區。
1986年8月29日,國務院同意,上海縣成立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并由虹橋鄉析出部分土地給長寧區成立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后成立長寧區虹橋街道管理這一區域。1988年,由上海縣虹橋鄉析出的部分土地,成立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即田林街道、漕河涇街道部分和虹梅路街道全境。
1992年9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上海縣、閔行區,建立新的閔行區,區人民政府駐莘莊鎮。轄4個街道、14個鄉、3個鎮。1993年,三林鄉劃出,全部移交浦東新區。
1994年,虹四和西郊兩個村復歸虹橋鎮,閔行、長寧按徐虹支線重劃區界,程家橋街道與虹橋鎮的界限因之而定。
至1997年,經過撤鄉建鎮之后,轄有華坪路、吳涇、碧江路、龍柏新村、航華新村等5個街道,諸翟、華漕、紀王、杜行、陳行、魯匯、虹橋、梅隴、曹行、塘灣、顓橋、北橋、馬橋、七寶、莘莊等15個鎮,總面積378.4平方公里,人口52.6萬。
2000年10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下發文件,批準閔行區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方案。除馬橋、莘莊、七寶、虹橋四個鎮和古美街道保留原建制不變外,撤銷陳行、杜行、魯匯3鎮建立浦江鎮,撤銷紀王、諸翟、華漕三鎮建立新的華漕鎮,撤銷顓橋、北橋兩鎮建立新的顓橋鎮,撤銷梅隴、曹行二鎮建立新的梅隴鎮,撤銷吳涇街道和塘灣鎮建立吳涇鎮,撤銷華坪和碧江兩街道建立江川路街道,撤銷龍柏和航華兩街道建立新的龍柏街道。
2010年,龍柏街道撤銷并改為新虹街道后,閔行區下轄3街道、9個鎮、1個市級工業區,分別為:江川路街道、古美路街道、新虹街道、莘莊鎮、七寶鎮、顓橋鎮、華漕鎮、虹橋鎮、梅隴鎮、吳涇鎮、馬橋鎮、浦江鎮、莘莊工業區。
2015年6月1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建立浦錦街道,行政區域范圍為:東至浦星路,南至豐收村和亭子村南面現有村界,西至黃浦江,北至浦東新區范圍;面積約23.99平方公里。
截至2017年,閔行區下轄下列鄉級行政區:江川路街道、?古美路街道、?新虹街道、?浦錦街道、?莘莊鎮、?七寶鎮、?顓橋鎮、?華漕鎮、?虹橋鎮、?梅隴鎮、?吳涇鎮、?馬橋鎮、?浦江鎮和莘莊工業區。
閔行區是上海市各個行政區中首個進行視覺形象宣傳的區。閔行區的城市形象被定位為“魅力都市、綠色家園”,官方英語翻譯為The Charming Green Community。閔行區城市形象標識被稱作“聯結的力量”,由“閔”字抽象變形而來,構成兩個相互交織、協力向上的箭頭,表示人與人的聯結、自然與城市的聯結、現實與夢想的聯結。
為創建第五批全國文明城區,閔行區推出了吉祥物“美美”和“好好”,是兩只蜜蜂,配色以閔行區城市形象標識的顏色,腹部帶有閔行區城市標志。但是,該區創建第五批全國文明城區的工作暫未成功。
閔行區位于上海市地域腹部,形似一把“鑰匙”,地處北緯31.071度,東經121.405度。地域大致繼承原上海縣:東接徐匯區、浦東新區;南隔黃浦江與奉賢區、松江區南部相望;西接松江區、青浦區;北鄰長寧區、嘉定區;虹橋國際機場位于區境東北部。吳淞江流經北境,黃浦江橫穿南北,將閔行分為浦東部分和浦西部分兩部分。
閔行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足,雨量適中,無霜期較長。春暖秋爽、夏炎冬寒。全年雨量適中,季節分配均勻。冬季受西伯利亞高壓控制,盛行西北風,寒冷干燥;夏季多瘦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多東南風,暖熱濕潤;春秋是季風的轉變期,多低溫陰雨天氣。
閔行區全境為沖積平原,僅西部岡身部分略高。海拔平均高度在4米左右,地勢平坦,略呈東高西低。
2016年,閔行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01.26億元,比上年增長7.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7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1031.37億元,增長1.7%;第三產業增加值1068.43億元,增長12.5%。
2016年,閔行區生產總值中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0.1:49.1:50.8。服務業稅收占總稅收的比重為62.2%。
2016年,閔行區實現財政總收入686.30億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區級財政收入257.18億元,比上年增長20.0%。
閔行區有較為發達的園區經濟,域內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有紫竹國家高新區、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漕河涇分園和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閔行分園等。2016年,高新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2216.54億元,第三產業主營業務收入1249.85億元。全年上繳稅金229.10億元。
2005年,上海航天城在莘莊工業區開建,該園區整合了中國航天在上海的諸多研究機構,東依中春路,南靠元江路,西傍北竹港,北鄰橫沙河,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2008年2月,上海航天城一期工程建成啟用;2012年,航天城二期工程啟用。該園區為閔行區“十一五”計劃的一部分,形成了“航天閔行”的形象。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全區戶籍人口971,800人,常住人口2,429,372人。2016年,居民期望壽命83.71歲,其中男性81.35歲,女性86.22歲。居民平均期望壽命達到世界發達國家的中等水平。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閔行區常住人口2653489人。
閔行區擁有兩所985、211院校的總部,分別為歷史悠久、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師范專業見長的綜合型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均位于東川路上。由于兩所院校均閔行區南部地區,距上海市區較遠且開發較晚,上海交大和華東師大的閔行校區被這兩所學校的學生戲稱為“閔大荒”(類比北大荒)。
2016年末,閔行區共有中學、小學、幼兒園、中職校、工讀學校、特殊教育學校329所,在校學生22.27萬人,全區教職工2.38萬人,其中專任教師1.61萬人。全區3-6歲幼兒入園率為99.3%,義務教育入學率達100%,高中階段入學率為98.5%。其中,擁有上海市七寶中學、上海市閔行中學等及上海市向明中學浦江校區等較為知名的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校區),文來中學初中部、上寶中學等較為知名的初級中學以及閔行區實驗小學等較為知名的小學。
截至2016年末,閔行區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28個。醫院共22個,其中三級甲等1個(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直屬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三級乙等綜合性醫院1個(復旦大學附屬第五人民醫院)、精神病學三級甲等專科醫院1個(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閔行院區),專業衛生技術人員8641人,實有床位6274張。全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1701萬人次,嬰幼兒死亡率2.06‰,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142.40/10萬,控制在較低水平。
閔行區也是國家衛生計生委指定的國家居民健康卡試點發放地區之一。
截至2016年底,閔行區擁有各類綠地8701公頃、林地6843公頃、立體綠化52公頃、公園23座,森林覆蓋率達到16.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4平方米。
閔行區各鎮、街道均設置了綜合性的文化中心,功能包括文化展演、體育活動、圖書館等。此外,閔行區人民政府在莘莊鎮南部建設了閔行春申文化廣場,安置了閔行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閔行博物館(新館在七寶鎮閔行文化公園地塊內建設中,暫時安置)、閔行區檔案館、上海城市劇院、閔行區圖書館等設施。閔行區圖書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圖書館。
上海大師賽(Shanghai ATP Masters 1000)是每年在上海舉辦的男子網球賽事,為ATP大師賽的其中一站。主要比賽場館是上海旗忠森林體育城網球中心,簡稱旗忠網球中心,位于上海閔行區馬橋鎮旗忠村,其場館設施先進,座位超過15000個,號稱世界三大網球場館之一。該項賽事于2009年升級為ATP世界巡回賽的九大大師杯1000公開賽之一,成為在亞洲唯一的,等級最高的網球盛典。
旗忠花園高爾夫俱樂部自2018年起,是高爾夫球賽事別克LPGA錦標賽上海站的舉辦場地。
上海市第二體育運動學校坐落于該區的莘莊鎮,是上海市主要的運動員訓練基地,以培養出了前田徑運動員劉翔而知名。
另有閔行體育公園,是上海市第一座以“體育”命名的體育主題公園,是上海西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公園。閔行體育館、熱帶風暴水上樂園坐落于此。該公園獲國家旅游局評選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稱號,于2004年1月開始對外免費開放。
作為上海市的西南門戶,閔行區交通設施較多。下文列出閔行區交通概況。
截至2016年末,閔行區域內有公交線路231條,其中區域性線路80條,過境公交線路151條,公交線網密度達到1.785公里/平方公里。
目前閔行區境內有一條準快速公交系統,已經于2017年2月1日開通試運營,即延安路中運量公交系統工程,運行中運量71路及其區間車。線路由申昆路樞紐站開始,沿滬青平公路和延安路行駛,在閔行區境內經停申昆路樞紐站至外環路站路段。
另有一條快速公交線路——南橋新城快速公交正在建設中。該線路被稱為“上海市第一條BRT”,規劃自南橋汽車站到東方體育中心站,目前開建沈杜公路站到南橋新城段。原計劃于2015年通車,但建設中存在進度緩慢的問題,有些路段改造完成,有些路段甚至沒有招標,影響了整體進度。
閔行區是上海市第一個引入公共自行車網絡的區縣。自2009年起,由政府委托永久自行車運營。自2013年8月,取消誠信卡“全免費”制度,市民只需在指定的中國農業銀行網點辦理具有公共自行車租賃功能的銀行卡,存入200元押金、100元儲值就可以在區內任一租賃點租借自行車;使用過后,只需把自行車送至區內任一網點歸還即可。為提高公共自行車周轉率,使用中首小時免費,超過一小時以1元每小時計費,每天5元封頂。2013年,該項目獲得法國“人居環境保護獎”。
2015年起,閔行公共自行車網絡陸續對自行車進行了升級換代。目前,全區14個鎮、街道和莘莊工業區均布設了公共自行車網點,共建設自行車網點686個,自行車辦卡量9.3萬張,共投放自行車2萬輛。但由于受到運營維護管理合同到期等因素的影響,閔行公共自行車已于2020年6月1日停止運營。
閔行區內有較高密度的軌道交通線路,但多為東西向線路。目前,除莘莊站和虹橋火車站站、虹橋二號航站樓站外,均不是換乘車站。
閔行區內有較多的鐵路。以下為閔行區內主要鐵路線和相關站點:
目前,有在虹橋商務區內設置有軌電車的設想,在虹橋商務區青浦一側已有規劃,稱西虹橋有軌電車,惟新虹街道所處的商務區核心區內部一側的規劃目前未定案。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經過擴建,稱為虹橋綜合交通樞紐,新建的二號航站樓位于閔行區境內。目前,大部分航空公司都入駐于二號航站樓。
2015年,虹橋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超39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逾43萬噸位,均位列中國大陸第六。
閔行區扼守上海市區西南大門,位于莘莊鎮的莘莊立交是上海最大的立交。有較多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穿越其境界,或實際起始于該區:
閔行區繼承原上海縣和閔行區的大部分地域,地跨浦江兩岸,目前有如下已投用或在建的越江設施。
閔行區內有七寶老街(位于七寶鎮)、召稼樓(位于浦江鎮)等古鎮類旅游景點。此外,錦江樂園(位于梅隴鎮)、韓湘水博園(位于馬橋鎮)、閔行體育公園(位于七寶鎮)、老外街(徐虹支線遺址,位于虹橋鎮)等公園類景點。
漕寶路七號橋碉堡(七寶鎮閔行文化公園內)、民國上海縣政府舊址、上海普慈療養院舊址(今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南張天主堂。
中心鎮是由市域范圍內分布合理、區位條件優越、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集鎮,依托產業發展而成的小城市,規劃中心鎮22個。
怡東花園同時為國家康居工程智能化專項。
參照2010年1月于上海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和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區第二批選址規劃》。
在閔行區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