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簡稱彭水縣。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彭水所在地區(qū)屬巴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將全國劃分為36郡,重置黔中郡,彭水屬其管轄范圍。
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漢武帝置涪陵縣,治今彭水所轄郁山鎮(zhèn),屬巴郡。王莽始建國元年(9年),改涪陵縣為巴亭,東漢建安六年(201年),置巴東屬國都尉,治今彭水縣,析涪陵縣地置涪陵(治今彭水縣城)、永寧(治今貴州省德江縣上費溪)、丹興(治今黔江區(qū))、漢葭(治今郁山鎮(zhèn))4縣屬之。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改巴東屬國為涪陵郡。
東晉咸和三年(328年),今黔江、彭水等地少數(shù)民族起義并占領(lǐng)涪陵郡地,涪陵郡被迫遷至漢平縣。
南齊時復(fù)置涪陵、漢葭兩縣,屬涪陵郡。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廢涪陵等縣置奉州,不設(shè)縣,屬益州。建德三年(574年),廢奉州置黔州,治今郁山鎮(zhèn)。
隋開皇十三年(593年)置彭水縣,治今郁山鎮(zhèn),屬黔州。原涪陵已遷至涪州(今涪陵區(qū)),今郁江時稱彭水,縣以江名,這便是彭水縣地名最早由來。
唐朝彭水屬江南道黔安郡。武德元年(618年),改黔安郡為黔州,治今彭水縣城,析彭水地置石城縣(天寶元年改名黔江縣,即今黔江區(qū))。次年,再析彭水地另置盈?。ㄖ谓駶櫹l(xiāng)洋水橋)、洪杜(治今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龔灘鎮(zhèn))、相永(今貴州省境)、萬資(今貴州省境)4縣,同屬黔州。貞觀四年(630年),彭水縣治移今漢葭鎮(zhèn)縣壩一帶。貞觀二十年(646年),分盈隆縣地置都濡縣(治今貴州省務(wù)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濯水鄉(xiāng)石橋子)。先天元年(712年)因避唐皇李隆基諱改盈隆為盈川。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國增為15道,分江南道西部置黔中道,治今彭水縣城,彭水縣改隸黔中道黔州。同時唐朝開始實行羈縻制,黔州管轄50余個羈縻州,領(lǐng)地范圍逾30萬平方公里。
五代時仍屬黔州、武泰軍節(jié)度管轄。
宋初,黔州仍置,彭水隸之。嘉祐八年(1063年),省都濡、信寧、洋水、洪社4縣為鎮(zhèn)入彭水,仍隸黔州。紹定元年(1228年),黔州升為紹慶府,轄彭水黔江2縣,并領(lǐng)羈縻州49個。
元朝彭水仍隸屬紹慶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紹慶府升為總管府。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紹慶珍州南平等處沿邊宣尉使司,治今彭水縣城。至正四年(1344年)置紹慶府軍民宣撫都總使司,仍治彭水縣城,領(lǐng)6州20縣152鎮(zhèn)。
明初襲元制,洪武四年(1371年)廢紹慶府,彭水縣改隸四川行省重慶府。洪武十年(1377年),廢武隆入彭水縣,改隸涪州(包括今涪陵區(qū))。洪武十三、十四(1380、1381年)年,先后復(fù)置武隆縣、黔江縣。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實施改土歸流,置黔彭軍民廳,治今郁山鎮(zhèn),轄彭水、黔江、酉陽(時秀山屬之)3縣。乾隆元年(1736年)廢黔彭軍民廳置酉陽直隸州(治今酉陽縣城),彭水改屬該直隸州。
民國二年(1913年),彭水縣屬東川道。1927年改隸四川省長公署,第三年屬四川省政府。1935年改隸四川省第八行督察區(qū)。
1949年11月16日,中國共產(chǎn)黨接管彭水。1950年1月,屬川東行署涪陵專區(qū)。1952年9月,屬四川省涪陵專區(qū)。1968年6月,涪陵專區(qū)改稱涪陵地區(qū)。1983年11月14日,國務(wù)院批準彭水縣改建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次年11月10日正式成立。1987年涪陵地區(qū)分設(shè)為涪陵、黔江兩個地區(qū),彭水自治縣改屬黔江地區(qū)。1997年6月,改屬重慶直轄市,由黔江開發(fā)區(qū)代管至2000年。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下轄3個街道辦事處、18個鎮(zhèn)、18個鄉(xiāng):
漢葭街道、?紹慶街道、?靛水街道、?保家鎮(zhèn)、?郁山鎮(zhèn)、?高谷鎮(zhèn)、?桑柘鎮(zhèn)、?鹿角鎮(zhèn)、?黃家鎮(zhèn)、?普子鎮(zhèn)、?龍射鎮(zhèn)、?連湖鎮(zhèn)、?萬足鎮(zhèn)、?平安鎮(zhèn)、?長生鎮(zhèn)、?新田鎮(zhèn)、?鞍子鎮(zhèn)、?太原鎮(zhèn)、?龍溪鎮(zhèn)、?梅子埡鎮(zhèn)、?大同鎮(zhèn)、?巖東鄉(xiāng)、?鹿鳴鄉(xiāng)、?棣棠鄉(xiāng)、?三義鄉(xiāng)、?聯(lián)合鄉(xiāng)、?石柳鄉(xiāng)、?走馬鄉(xiāng)、?蘆塘鄉(xiāng)、?喬梓鄉(xiāng)、?諸佛鄉(xiāng)、?桐樓鄉(xiāng)、?善感鄉(xiāng)、?雙龍鄉(xiāng)、?石盤鄉(xiāng)、?大埡鄉(xiāng)、?潤溪鄉(xiāng)、?朗溪鄉(xiāng)和龍?zhí)拎l(xiāng)。
彭水地處北緯28°57′-29°51′、東經(jīng)107°48′-108°36′之間。北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東北接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東連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南接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鄰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務(wù)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連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西連武隆縣,西北與豐都縣接壤。東西寬約78公里,南北長約96.4公里,水陸邊界線總長414.9公里,幅員面積3905.22平方公里。彭水坐落于武陵山區(qū),位于東北走向的嶺谷相間的地貌上。由于巖溶地貌發(fā)育顯著,且四周山嶺高大,峽谷較深,彭水的地貌特征被形象地稱為“兩山夾一槽”。烏江及其主要支流郁江呈“V”字形縱貫全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一般在500-1200米之間,最高點為七曜山大王洞,海拔1859.6米。最低點為共和鄉(xiāng)木棕河口,海拔190米。
彭水屬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冬季相對溫和,霜雪少見。夏季炎熱,時有高溫天氣。春秋季涼爽舒適。年均降水量1250.4毫米,主要集中在春夏季。
2001年底,全縣人口有17.55萬戶,62.22萬人,其中苗族27萬余人,土家族9萬余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56.70萬人,縣城居民4.95萬人。社會從業(yè)人口約39萬人。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全縣常住人口為545094人,戶籍人口69萬余人。常住人口中,男性為282397人,占總?cè)丝诘?1.8%;女性為262697人,占總?cè)丝诘?8.2%???cè)丝谛詣e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7.5。0-14歲的人口為146639人,占總?cè)丝诘?6.9%;15-64歲的人口為339084人,占總?cè)丝诘?2.2%;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59371人,占總?cè)丝诘?0.9%。漢族人口為251560人,占總?cè)丝诘?6.15%;各少數(shù)民族人口為293534人,占總?cè)丝诘?3.85%。其中,苗族人口為236613人,占總?cè)丝诘?3.41%;土家族人口為54363人,占總?cè)丝诘?.97%;蒙古族人口為1291人,占總?cè)丝诘?.24%;侗族人口為804人,占總?cè)丝诘?.15%。截止2019,約60萬常住人口。
在彭水自治縣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