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貴州省六盤水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位于貴州西部,地處川滇黔桂四省區結合部,素有“四省立交橋”之稱。
明屬安氏土司轄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劃大定府之永順、常平二里建水城廳,得名于春夏水拱城垣,一說因水城河而得名。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再劃平遠州(今織金縣)之崇信、時豐、歲稔三里入水城廳。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水城縣,隸屬貴西道。
1949年后隸畢節專區。1965年于縣內另設水城礦區,1966年劃大河、汪家寨等十公社置水城特區,隸屬于西南煤炭建設指部,與縣并存。1970年,水城礦區與水城縣合并為水城特區,隸屬新成立的六盤水地區(得名于所轄的六枝、盤縣、水城三特區,1978年更名為六盤水市)。1987年撤水城特區,復設水城縣與六盤水市鐘山區,縣政府駐鐘山區黃土坡街道。2003年,經民政部批準(民函[2003]99號)縣政府遷至水城縣濫壩鎮雙水(今雙水街道)。
2020年7月18日,貴州省政府官網公布,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貴州省調整六盤水市部分行政區劃,將水城縣的保華鎮、木果鎮、南開苗族彝族鄉、金盆苗族彝族鄉、青林苗族彝族鄉劃歸六盤水市鐘山區管轄;撤銷水城縣,設立六盤水市水城區。
2019年7月23日21時20分,水城縣雞場鎮發生山體滑坡,造成山體下面居住的21戶房屋和70余人被埋。截止7月28日23時30分,已有11人生還,42人死亡,失聯9人。
水城區下轄9個街道辦事處、11個鎮、10個民族鄉:
雙水街道、?尖山街道、?老鷹山街道、?董地街道、?新橋街道、?以朵街道、?紅橋街道、?石龍街道、?海坪街道、?比德鎮、?化樂鎮、?蟠龍鎮、?阿戛鎮、?勺米鎮、?玉舍鎮、?都格鎮、?發耳鎮、?雞場鎮、?陡箐鎮、?米籮鎮、?坪寨彝族鄉、?龍場苗族白族彝族鄉、?營盤苗族彝族白族鄉、?順場苗族彝族布依族鄉、?花嘎苗族布依族彝族鄉、?楊梅彝族苗族回族鄉、?新街彝族苗族布依族鄉、?野鐘苗族彝族布依族鄉、?果布嘎彝族苗族布依族鄉和猴場苗族布依族鄉。
1996年水城縣轄1個鎮、3個鄉、29個民族鄉,至2011年末未有行政區劃變更。2012年,貴州省政府批復同意撤銷2個鄉、6個民族鄉,設立8個鎮。2013年,貴州省政府批復同意撤銷3個民族鄉,設立3個鎮,并將鐘山區老鷹山鎮劃入,雙戛彝族鄉劃出到鐘山區。2015年,貴州省政府批復同意撤銷5個鎮、1個鄉、6個民族鄉,設立4個街道、5個鎮。
縣內設有貴州水城經濟開發區,于2011年成立,規劃總面積203.35平方公里,轄區人口7.8萬人,首期啟動的核心區面積19.12平方公里,將重點打造貴州省新型重化工業基地和循環經濟示范區,新型產業拓展區和承接地,貴州西部綜合性物流中心。
2017年,水城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58.25億元,增長11.2%;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70.24億元,增長21.9%;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56億元,增長12.4%;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5867元、8470元,增幅均達10.2%。
水城縣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煤、鐵、鉛等31種礦種和100余處礦床礦點,是全國首批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北盤江、三岔河穿境而過,水能資源豐富,現已建成水電站23座,裝機容量61.2萬千瓦。
水城縣文化底蘊濃厚,有南開苗族跳花節、青林蘆笙藝術節、海坪彝族火把節等民族民間文化,入選文化部“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其中苗族蘆笙舞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水城縣地處“涼都”六盤水腹地,全境位于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區,年均氣溫12℃,雨量充沛,是有名的避暑勝地。
水城春茶、水城獼猴桃:中國地理標志產品。
在水城區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