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郵政式拼音:Leichow)是中國廣東省湛江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位于廣東省西南端的雷州半島中部,兩面臨海。
據明代黃佐《廣東通志》載,公元前355年,楚子熊惲受命鎮粵,至此開石城(今雷州市委黨校附近),建楚豁樓,以表其界。這是雷州建城之始。
雷州遠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繁衍生息。
公元前355年,楚滅越之后,“楚子熊揮受命鎮粵,至此開石城,建樓以表其界”。
西漢設徐聞縣,縣治在今雷州城。隋開皇九年(589)改置海康縣。據《今縣釋名》:“縣南、西皆瀕海,本漢徐聞,隋改徐聞為隋康,析隋康地置縣,因名海康。”
唐貞觀八年(634年)改東合州為雷州,轄境約為今雷州半島全境,海康縣屬之。
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改雷州為雷州軍,海康縣屬之。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為雷州路,海康縣屬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為雷州府,海康縣屬之。清襲明制。
民國二年(1913年)廢雷州府,海康縣由廣東省直轄。
后幾經變遷,1961年恢復海康縣建制。1994年4月26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64號)同意撤銷海康縣,設立雷州市,由地級湛江市代管。
雷州地理位置為東經109°44′-110°23′,北緯20°26′-21°11′,東瀕雷州灣、南隔瓊州海峽與國際旅游島海南相望、西瀕北部灣、北接湛江市。
雷州灣是雷州半島最大的天然海灣,總面積約900平方公里;
雷州屬于熱帶海洋性氣候。兩面靠海,東為南海,西為北部灣。夏秋季節長且多臺風雷暴雨,是世界第二雷區,年平均雷擊天數兩百多天,降水量1707毫米,平均氣溫23℃,歷史最高氣溫38.5℃(1977年6月8日),最低氣溫0℃(1975年12月2日、29日),氣溫年較差明顯。平均年降水量為1172毫米,相對出現干濕季。雨季6-9月,以南風為主。市內降水不勻,東、中、北部多雨,西、南部少雨。年平均濕度84%。
雷州市下轄3個街道辦事處、18個鎮:
雷城街道、?西湖街道、?新城街道、?白沙鎮、?沈塘鎮、?客路鎮、?楊家鎮、?唐家鎮、?企水鎮、?紀家鎮、?松竹鎮、?南興鎮、?雷高鎮、?東里鎮、?調風鎮、?龍門鎮、?英利鎮、?北和鎮、?烏石鎮、?覃斗鎮、?附城鎮和湛江奮勇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1427664人。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1321091人。
2021年末,雷州市常住人口132.4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3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2.69萬人。
2018年全市生產總值達309.67億元。
雷州市地處亞熱帶,土地肥沃,以盛產水稻、糖蔗、花生、芒果、菠蘿、香蕉、西瓜、蔬菜等農作物聞名于世。農業主產水稻、甘蔗、花生等,漁業則以對蝦和珍珠養殖為主。
全市現有農作物212萬畝,其中糧食92萬畝,擁有22萬畝連片的東西洋田素有“雷州糧倉”之稱;水果92萬畝,其中芒果6.4萬畝,菠蘿12萬畝,西瓜10萬畝,香蕉、楊桃、石榴等均以萬畝計。可以常年種植青椒、苦瓜、青瓜等優質蔬菜33萬畝,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港澳臺等地。海水珍珠年產量占全國一半多。
雷州流沙鎮被譽為珍珠第一村。雷州黃牛品種優良,是“雷州黃牛”的繁育地;林業種植發達,種植桉樹林150萬畝,是全國最大的桉樹林基地之一。
兩大天然漁場,即雷州灣漁場、北部灣漁場,總面積1990平方海里。海產極其豐富,品種繁多。常見的魚類有521種, 主要是馬鮫魚、金鯧魚、石斑魚、魷魚、魣魚、墨魚、青鱗魚、 鯊魚、赤魚、二長棘鯛、園腹鯡、藍園魣、鯰魚、鯡鯉、小公魚、鮑魚、金錢魚、沙丁魚、門鱔魚等。
2013年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114.98億元。
雷州方言俗稱雷州話,雷州半島本地人稱之為黎話(勿與黎語混淆),原被認為是閩南語的方言,但由于與閩南語存在較大差異,今已被單獨劃出,認定為閩語瓊雷話的直屬分支。分布于今雷州市、遂溪縣、徐聞縣及湛江市區,以及廉江市南部、坡頭區西部、吳川市東北部等地,人口覆蓋600多萬。
雷州市區的雷城話是雷州方言的代表。
現出版有《雷州話注音字匯》、《雷州方言詞典》和《雷州方言志》等著作。
雷州古代有雷陽八景:雷岡聳異(雷祖祠)、萬頃連云(東西洋)、東海波恬(雙溪口)、一龍煙繞(捍海大堤)、雁塔題名(三元塔)、西湖翠擁(雷州西湖)、七星拱秀(七星嶺)、雙髻梳妝(雙髻嶺)。
雷州的文物古跡甚多。東漢時,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在此屯駐,后人遂建伏波廟以紀念。雷州古時偏僻荒涼,地處天南,遠離中原,多為朝廷流放謫戍罪臣之所。其中尤以宋代的寇準、蘇軾、蘇轍、秦觀、李綱等十位最為著名,號稱“十賢”,因而建有十賢祠和雷州西湖。還有雷祖祠、天寧寺、真武堂、三元塔等重要古跡和許多清代民居,也都保存較好。
在雷州市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