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架林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的省直轄縣級行政區,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唯一作為縣級行政區的林區。
神農架以神農氏嘗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穡而得名,現下轄6個鎮、2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共8個鄉級行政區。神農架在遠古時期本為汪洋大海,經燕山與喜馬拉雅山運動方逐漸抬升為多級臺地,并在近代方始有開發與獨立行政區建置。
神農架林區在2016年7月17日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50項世界遺產及湖北省第4項世界遺產,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個同時獲得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及世界遺產三大保護制度共同錄入的保護區、地質遺跡和遺產地。境內的湖北神農架國家公園則于2016年5月14日正式由自然保護區升格。神農架林區內的經濟偏重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構成的55.5%,而其在2017年接待的旅客人數達1321.5萬人次。
遠古時期,神農架為汪洋大海,經燕山與喜馬拉雅山運動逐漸抬升為多級臺地。神農架一帶千百年來群峰相鎖、亙古洪荒、原始封閉、人跡罕至,因此留下了不少自然之謎,并流傳了“野人”、“怪獸”之說。神農架谷深林密,多雄關險隘,一直是兵家屯兵踞守之處,而清朝初年的劉體純、李來亨軍隊、乾隆、嘉慶年間的白蓮教軍隊、同治年間的太平天國軍隊、光緒年間的紅帶會抗清組織都曾在神農架駐扎。第一次國共內戰時,中國共產黨開辟了巴興歸和鄂西北革命根據地,并建立了紅花、古水兩區及23個鄉的蘇維埃政府。中國抗日戰爭時,神農架人民為同盟國陣營修馬路、背軍糧、運彈藥。1949年2月,神農架正式由中國共產黨控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神農架在南山地區自皇界以北屬鄖陽地區房縣轄地。在皇界以南,包括新華、老君山至木魚坪、紅花一帶屬宜昌地區興山縣轄地,其中新華屬于興山縣古夫區。自皇界以西,自巴東垃、猴子石以南的下谷坪鄉屬恩施地區巴東縣轄地。湖北省林業廳木材公司在1956年組成了勘測隊,對神農架進行了勘測,而中國林業部在兩年后也對神農架進行了空中航測。1959年,湖北省林業廳組織人員進行地面驗證,并制定《神農架林區開發總方案》及《神農架林區初步開發方案》。1960年6月15日,組建了開發神農架巴東、房縣兩個森林工業局,1961年3月4日由于國家經濟困難而下馬,保留陽日灣林業所。1962年3月29日,省委鄂發(62)069號文同意成立森工局,開發工作重新上馬。1962年11月2日,省委鄂發(62)290號文決定設立湖北省開發神農架林區興山、房縣指揮部,調集6000余人筑路。1962年11月16日,宜昌專署決定成立“開發神農架林區興山指揮部”。1963年3月5日,鄖陽行署決定成立“開發神農架林區房縣指揮部”。1966年10月,全長198公里的主干線路貫通,部分筑路隊和基建隊成建制轉入伐木。
1969年2月8日,湖北省革命委員會批準成立“興房兩部統一領導小組”。1969年6月30日,湖北省革命委員會批準成立神農架林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下達《國務院關于湖北神農架林區行政區劃問題的批復》([70]國發47號),同意將神農架林區劃定為相當縣一級行政區。總人口59062人。1970年8月12日,湖北省革命委員會《關于神農架林區行政區劃的通知》(鄂革(70)117號)明確神農架林區暫屬省革委會領導,實行政企合一體制。神農架林區當時實行“以林為主,林農牧相結合、綜合利用、全面發展”的方針。1971年1月30日,湖北省革命委員會決定神農架林區從當年2月1日起隸屬宜昌地區革委會領導。1972年3月29日,中共湖北省委決定神農架林區由宜昌地區領導改為省直接領導,同意成立“中共神農架林區委員會”。1973年2月,神農架林區人民法院正式成立。1976年5月14日,中共湖北省委批準神農架林區黨政關系由省直接領導改屬鄖陽地委、地區革委會領導。1978年9月25日,省革委會以鄂革文(1978)98號文批復,同意建立神農架自然保護區,設立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因經費等問題未落實。1978年,總人口70986人,國內生產總值3187萬元。
1980年11月10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政文〔1980〕110號批復,成立神農架林區人民政府,撤銷神農架林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底,總人口71266人,國內生產總值2646萬元。1981年6月30日止,第三次人口普查,神農架林區共有13564戶,71071人。1982年3月5日,中共湖北省委與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政發(82)22號文批準以神農頂主峰為中心,劃出一定范圍設立省級自然保護區建立“湖北省神農架林區自然保護區”,設立管理處。1982年5月14日,省委以鄂發(1982)31號文決定神農架林區管理體制實行政企分開:設立神農架林區管理局(編制100企+200事),為相當縣級企業單位,下設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神農架林區仍為相當縣級的行政區(533編制357行+176事企)。林區管理局由省林業局領導,黨的關系歸鄖陽地委管理;林區黨委由鄖陽地委領導,林區政府由鄖陽行署領導。1982年11月30日,省林業局黨組以鄂林黨字(82)第049號文決定:林區黨委書記(馬仁學)兼任林區管理局黨委書記,林區區長(徐少杰)兼任林區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局長。此后,林區黨政主要領導兼任林區管理局黨政主要領導。1983年2月22日,林區黨委發文(神發(1983)5號)決定:保留“神農架林區林業局”。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下達《國務院關于湖北省地市行政體制改革方案的批復》([83]國函字164號),同意原屬鄖陽地區的神農架林區改由省直接領導。1983年10月20日,省委、省政府發出通知,神農架林區收歸省直管,要求在1985年2月以前向省有關部門辦理移交手續。1984年11月6日,林區黨委發文(神發(1984)106號):根據國務院(1983)國函發164號文件精神,神農架林區由鄖陽地區代管改為省直接領導。1985年1月11日,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改變神農架林區行政領導管理體制的通知》,決定:神農架林區人民政府從1985年2月1日起,由鄖陽地區行署代管改為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
1986年7月9日,國務院批準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設立管理局(縣級)。1986年12月5日,省委以鄂發(1986)94號文通知:神農架林區管理局為副縣級單位,由神農架林區黨委政府領導;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為副縣級,由省林業廳領導和管理,依靠林區政府具體做好自然資源保護工作。1988年8月31日,省委召開書記辦公會議討論神農架問題。9月3日發出《關于神農架林區保護、開發和建設的討論紀要》(第2號):“理順林區體制。撤銷林區管理局,并入林區政府林業局,機構級別定為副縣級,由林區政府統一管理,統一領導。省委、省政府委托神農架林區黨委、政府對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實行代管。”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77294人。1990年底人口77548人,國內生產總值4805萬元。1990年12月17日,自然保護區獲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批準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1992年8月1日,林區黨委以神發[1992]21號文決定建立神農架木魚坪旅游開發區。1996年2月15日,省編委以鄂機編[1996]005號文,批準神農架林區林業管理局為省中型一類企業,享受縣(處)級待遇;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縣(處)級事業機構。1999年,總人口78661人,國內生產總值30267萬元。2005年9月28日,省編委《關于神農架林區林業管理局機構性質和領導職數的批復》(鄂編函[2005]34號),將林業管理局由中型一類企業改為林區黨委、政府直屬的相當于縣(處)級事業機構。2006年4月25日,省編委以鄂編函[2006]16號文批復成立湖北神農架木魚省級旅游度假區,設立副縣級管委會機構。 2007年3月15日,省編委以鄂編發[2007]26號文,批準成立湖北神農架大九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相當于縣(處)級事業機構。2008年,全區總人口80350人,地區生產總值79681萬元。
2016年5月14日,自然保護區正式升格為湖北神農架國家公園,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公園之一。同年7月17日,神農架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50項世界遺產及湖北省第4項世界遺產,也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個同時獲得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世界地質公園網絡、世界遺產三大保護制度共同錄入的保護區、地質遺跡和遺產地。2018年8月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發布《省人民政府關于批準紅安縣等3縣(林區)退出貧困縣的通知》,宣布神農架林區已經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達到貧困縣退出條件,并批準其退出國家級貧困縣。
現神農架林區人民法院的上訴法院為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神農架林區人民武裝部隸屬于十堰軍分區。
神農架林區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在十堰市以南。西與重慶市巫山縣、巫溪縣相鄰,北接竹山縣、房縣,東連保康縣,南瀕興山縣、巴東縣。地理座標跨北緯31°15'至31°57',東經109°56'至110°58',距湖北省省會武漢市分別為694公里(從十堰市方向)、712公里(從興山縣方向)、611公里(從保康縣方向),距十堰市215公里。湖北省統計局于2019年出版的《2017年神農架林區統計年鑒》顯示神農架林區的總面積為3232.77平方公里。
神農架林區全境平均海拔在1700米以上。有“華中第一峰”之稱的神農頂是神農架林區,以至湖北省的陸地最高點,海拔3106.2米,而下谷坪石柱河則是神農架林區的陸地最低點,海拔398米。神農架林區內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在海拔2500米以上但不到3000米的有20座。神農架林區境內的大巴山脈(神農架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傾斜。
神農架林區的地質構造為揚子準地臺大巴山——大洪山分區,區內地層出露較全,除上志留統一石炭系外,元古界至第四系多有分布,尤其以上前寒武系及下古生界地層最為發育。區內出露最老的地層為神農架群,屬中元古界,主要出露在中部及中南部。神農架林區內的土壤共有9個土類、27個亞類、42個土屬、111個土種,其中以黃棕壤、棕壤與石灰土較多,分別占區內土地的28.4%、22.5%及20.3%,其他的土壤則有暗棕壤、紫色土、潮土、草甸土、沼澤土與水稻土。
神農架林區屬于中緯度北亞熱帶季風區,受其環流控制,當地氣溫偏涼且多雨。當地海拔每上升100米,季節即相差3日到4日,并構成低山、中山、亞高山3個氣候帶,立體小氣候明顯。神農架林區山體高大,相對高差大,氣候垂直分帶明顯。海拔每上升100米,南坡的氣溫即遞減0.54°C。神農架林區的四季氣候以夏季的區別最大,而冬季的區別則最小。神農架林區的氣溫由東向西逐漸降低,而由于受到山脈的影響,溫度呈馬鞍形。神農架林區的氣溫普遍為1月最低,7月最高。
神農架林區山勢高峻,其水系發育呈樹枝狀,是湖北省境內長江和漢水的第一級分水嶺。神農架林區境內的河流分屬香溪河、沿渡河、南河、堵河4個水系,其中前兩者為長江支流,而后兩者為漢水支流,4個水系共分出14道河流。神農架林區境內亦有泉、瀑共9個。神農架林區的河流面積達16.39平方公里,湖庫面積達10.83平方公里,水資源總量達35.68億立方米。
神農架林區年輻射103.7千卡/平方米,其中輻射值最高的月份為5月至8月,該等月份輻射值之和占全年的46.4%。神農架林區年日照時數為約1858.3小時,其中5月至8月的日照時數占全年總日照時數的43.2%。神農架林區各地的日照時數及總輻射量會隨著海拔的增高而減少。神農架林區的平均年降水量在800毫米至2500毫米之間,而其降水量空間分布懸殊極大,大致趨勢為由南向北減少、由山下向山上增多。神農架林區各地降水量的季節分配受季風氣候影響,具有冬少夏多、春秋介乎其間的特點。
2017年,神農架林區一帶林木蓄積達2538.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91.1%。神農架林區擁有苔蘚植物216種、蕨類植物309種、裸子植物30種、被子植物3345種。境內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26種,包括有被稱為“中國鴿子樹”的珙桐、光葉珙桐、連香樹、水青樹、香果、秦嶺冷杉等,而境內也有新品種保護植物52種。境內亦有珍稀植物頭頂一顆珠、江邊一碗水、七葉一枝花、文王一支筆等。
神農架林區內有高等動物兩棲類36種、爬行類50種、哺乳類85種、魚類47種、鳥類374種、昆蟲類4322種,并有已發現被命名的低等動物至少數百種。神農架林區境內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共有87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金絲猴、華南虎、金錢豹等,二級保護動物有湖北毛冠鹿、林麝、獼猴等。此外,境內的白熊、白獐、白麂、白蛇等白化動物被列為受保護珍稀動物。神農架林區也因此被稱為嵌在鄂西北的“綠寶石”。
神農架林區礦藏有磷、硅、鐵、銅等30多種,2017年生產磷礦石145.6萬噸。
現任中國共產黨神農架林區委員會書記為馮偉,于2021年3月25日上任。
神農架林區革命委員會于1969年6月30日成立,而神農架林區的縣級行政區地位則于1970年5月28日確定,當時神農架林區實行政企合一體制。1980年11月10日,神農架林區人民政府成立,并取代原有的神農架林區革命委員會。
現任神農架林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為謝登峰,于2020年1月12日上任,此前他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神農架林區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神農架林區委員會主席為羅棟梁,于2021年1月15日上任。
2017年,神農架林區下轄6個鎮、2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共8個鄉級行政區,其中神農架林區人民政府的駐地松柏鎮是神農架林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林海石城”之稱,設沿河路、常青路、環山路、青楊街、中心街和連峰街6條街道。神農架林區亦下轄一個國家公園管理局與一個林業管理局。2017年,神農架林區共有人口78908人,其中人口最多的鄉鎮為松柏鎮,有29860人,而人口最少的鄉鎮為新華鎮,有3826人。神農架林區當年的人口密度為24.4人/平方公里。
2022年,神農架林區常住人口6.29萬人。城鎮化率為49.48%。戶籍人口77556人,比上年減少455人。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常住人口為66,571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76,140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9,569人,下降12.57%,年平均增長率為-1.33%。其中,男性人口為35,273人,占總人口的52.99%;女性人口為31,298人,占總人口的47.01%。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12.7。0-14歲的人口為9,905人,占總人口的14.88%;15-59歲的人口為42,146人,占總人口的63.31%;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4,520人,占總人口的21.81%,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0,907人,占總人口的16.38%。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32,906人,占總人口的49.4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3,665人,占總人口的50.57%。
2017年,神農架林區國內生產總值為25.5108億元,第一、二、三產業的產值分別為2.3192億元、9.0294億元、14.1622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9.1:35.4:55.5,可見全區經濟偏重第三產業。人均生產總值33196元。全區有職工11759人,職工年平均工資4422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6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5元。2017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40.507億元。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6294億元,人均6024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7606億元。地方財政總收入6.9237億元。
2017年,神農架林區糧食、油料、蔬菜及肉類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分別為260.2千克、5.9千克、437.1千克及74.0千克,而當年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4.4345億元。神農架林區在2017年的工業總產值達7.25億元,其中輕工業有1.9571億元,而重工業則有5.2929億元。神農架林區在2017年的發電量達55652萬千瓦時,磷礦石產量達145.6萬噸,白酒產量達86.34萬升。
神農架林區內的第三產業主要為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業、民營經濟、國內外貿易和旅游業。神農架林區在2017年的郵電業務總量達6829萬元。神農架林區在2017年共有1359戶民營企業,其中獨資企業有75戶,合伙企業有53戶,有限責任公司則有1231戶。神農架林區在2017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6.6251億元,而當年的外貿出口總額則有18萬美元。神農架林區在2017年接待的旅客人數達1321.5萬人次,而區內旅游經濟總收入則有47.5739億元。
神農架林區內在2017年共有名勝風景區6個(國家公園、省旅游度假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各1個)、主要景區13個、共提供2847張床位的星級賓館飯店12個、旅行社23個。神農架林區在2017年接待的旅客人數達1321.5萬人次,而區內旅游經濟總收入則有47.5739億元。境內的湖北神農架國家公園于2016年5月14日正式由自然保護區升格,而神農架則在同年7月17日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50項世界遺產及湖北省第4項世界遺產,也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個同時獲得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世界地質公園網絡、世界遺產三大保護制度共同錄入的保護區、地質遺跡和遺產地。
在神農架林區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