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稱為“黎”。西漢設黎陽縣。東漢末年的官渡之戰中,曹操軍戰勝了駐扎在這里的袁紹軍從而統一黃河以北地區。東晉升為黎陽郡,北周改置黎州。宋代更名為浚州,以境內衛河與淇河匯流后曰浚水而得名。明代初年降為浚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浚縣常住人口624728人。
浚縣境內河流眾多,土地肥沃,地形以平原為主。縣城建于明代,兩側有大伾山和浮丘山突兀而起,兩山夾一城、“十里城池半入山”,是豫北一大勝景。古城歷史上曾因衛河、淇河以及古黃河的多次潰決,而被淹沒四次,但每次洪水退后都進行了重建。縣城及周邊兩山上古跡眾多,有文治閣、子貢祠、天寧寺、大石佛、碧霞宮、千佛寺石窟等百多處重要文物。
浚縣大量出產優質石材,北京的十三陵、南京的中山陵在建設時,都使用了這里出產的石料。工業以輪胎橡膠工業和造紙印刷工業為主。盛產小麥以及玉米、大豆、花生等,特產蜂蜜、蘋果和中藥。
浚縣是河南省七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縣級單位。縣城內兩山(大伾山和浮丘山)對峙,一水(衛河)中流,以文治閣為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延伸。每年正月初九和正月十六會先后在兩山舉行盛大的社火表演,屆時周圍縣鄉百姓多登山祈福,成為豫北一大盛會。大伾山上大石佛為十六國時所建,高22米余,據專家考證為“北方最大,全國最早”,浮丘山有宮殿建筑群碧霞宮(俗稱“老奶大殿”)和千佛寺石窟,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浚縣下轄4個街道辦事處、7個鎮:
衛溪街道、?浚州街道、?黎陽街道、?伾山街道、?善堂鎮、?屯子鎮、?新鎮鎮、?小河鎮、?衛賢鎮、?王莊鎮和白寺鎮。
國家公路主干線 京港澳高速自北向南穿越浚縣鉅橋鎮,設有浚縣出口,鶴壁至濮陽高速公路穿越浚縣北部。 230國道、 342國道、 515國道、省道永定線、大海線、浚南線、浚內線縱橫縣域內,經近年公路大力建設,均為一級公路。
浚縣工業不發達,沒有較大的工業,農業發達,連續多年被評為小康縣,小麥、玉米畝產很高。綜合經濟實力在河南處于中等偏下。
在浚縣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