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平頂山市下轄的一個縣。
郟縣縣境在春秋時期曾屬鄭國,在此置郟邑,后為楚國據有。戰國時期為韓國地。秦朝時初置郟縣,屬潁川郡。西漢承秦制,屬豫州刺史部。東漢時郟縣建制撤銷。三國時該地屬曹魏,復置郟縣,仍屬豫州潁川郡。西晉改屬襄城郡。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后為后趙、前燕、前秦、東晉、后秦等政權所占據。南北朝時初屬北魏,先后改縣名為郟城(屬南陽郡)、龍山(屬襄城郡)。后屬東魏,置順陽郡,為郡治所在地,至北周時期,一度曾改置輔城郡。隋初郡廢,改龍山縣為汝南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縣名為輔城,大業初年復為輔城縣,屬襄城郡。唐朝以郟縣建制屬汝州。北宋初仍屬汝州,崇寧四年(1105年)改屬潁昌府,歸京西北路轄治。金朝復改為郟城縣,屬汝州,歸南京路管轄。元朝至元三年(1266年)廢除郟城縣,并入梁縣,后恢復該縣建制,稱郟縣,歸南陽府汝州管轄。明朝仍稱郟縣,屬汝州直隸州。清承明制,政區建制不變,屬南汝光道。
中華民國時期,1914年將郟縣劃歸河洛道管轄,1932年屬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郟縣先后屬許昌專區、許昌地區管轄。1986年1月,郟縣劃歸平頂山市管轄至今。
1955年,毛澤東為郟縣大李莊鄉批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可為的”,開始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該鄉后來更名為廣闊天地鄉。
郟縣地處外方山前傾斜平原區,北汝河谷地東端。全縣地勢起伏呈馬鞍狀,西北及東南部地勢較高,中部地勢較低。其中西北部為箕山低中山丘陵區,海拔150-791米,全縣地勢最高處即位于最高點此區域郟縣、汝州、禹州三地交界處的三管山,海拔790.8米。東南部為外方山余脈,主要由低山組成,海拔110-420米。中部為北汝河沖積平原,海拔86-160米。全縣山地面積占18.3%,丘陵面積占35.1%,平原面積占46.6%。北汝河是境內最大河流,過境長48公里,在境內有12條支流,流域面積98平方公里。
郟縣下轄2個街道辦事處、8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
龍山街道、?東城街道、?冢頭鎮、?安良鎮、?堂街鎮、?薛店鎮、?長橋鎮、?茨芭鎮、?黃道鎮、?李口鎮、?王集鄉、?姚莊回族鄉、?白廟鄉、?廣闊天地鄉和渣園鄉。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郟縣常住人口506377人。
鄭欒高速從郟縣東部過境,為郟縣主要的聯外高速公路。此外,郟縣主要的公路干線還有 344國道。2019年通車的鄭渝高速鐵路經過郟縣,在縣城東南設郟縣站。
2022年,郟縣生產總值為人民幣232.61億元,人均生產總值46,146元,在河南省各縣級行政區(不含市轄區)中分別排第78位和第63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分別為26.52億元、101.97億元和104.12億元。
郟縣是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和高產鞏固縣,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紅薯為主,常年糧食總產量在30萬噸以上。郟縣是烤煙的重要產區之一,煙葉常年種植面積7萬畝以上。郟縣紅牛是全國八大良種黃牛之一,常年存欄量6萬頭左右。郟縣是全國最大的鑄鐵鍋生產基地和聚散地,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五金制品協會授予“中國鑄鐵鍋之都”稱號。郟縣鑄鐵鍋年產量7000萬口,占全國的2/3以上。2021年,“郟縣鐵鍋鑄造技藝”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郟縣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國郟縣紅牛之鄉、中國鑄鐵鍋之鄉、中國美食之鄉、中國詩歌之鄉等稱號。
郟縣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和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處,其中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
郟縣本地飲食號稱有“六絕”:豆腐菜、燉三寶、茶水、饸饹、燒雞、紅牛肉。豆腐菜源于郟縣薛店鎮,全稱為豆腐粉條菜。豆腐菜的湯是由山羊羊骨、大骨等為原料熬制,原料包括切成絲的炸豆腐和紅薯粉粉條,輔以茴香、八角、辣椒、胡椒、枸杞、肉桂等三十余種佐料。郟縣饸饹原以蕎麥面,高粱面為主要原料,現今大部分以小麥面為主。佐料有黨參、首烏、當歸、枸杞等16種中草藥,并以辣椒油為調料,配以熟羊肉、蔥花等熬制的羊肉湯,形成郟縣特色的滋補饸饹。
歷史上出生于郟縣的著名人物有西漢武將韓千秋、韓延年父子,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中的銚期和臧宮,唐朝官員孫處約和武將馬燧,元朝官員迺賢和月魯不花,明朝學者李希顏和官員王尚?,清朝學者仝軌等。現當代較著名的郟縣人還包括創造“速成識字法”的祁建華、曾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的馮嶺安、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張國棟等人。
在郟縣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