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鄭州市的一個市轄區,因流經轄區的金水河而得名。
金水區東鄰中牟縣,南連管城回族區和二七區,西接中原區,北靠惠濟區,總面積136.66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78.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1.6萬。
金水區地處鄭州主城區東北部,處在華北沉降帶開封坳陷區西南邊緣過渡地帶,是黃河沖積扇形平原南翼的頂端。全區屬平原洼地,地勢呈現出西高東低,西南高東北低的特點,其中最高點為紫荊山公園的紫荊閣(海拔109米),最低點為柳園口村(海拔82.4米)。境內河流有黃河、賈魯河、東風渠、金水河、熊兒河、七里河、賈魯支河等7條,其中黃河境內河段長7公里。金水區雖臨近黃河,但除黃河外區內其余河流最終均流入淮河,因此全區除黃河堤內區域外,均屬于淮河流域。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金水區常住人口為1617541人。 截至2021年末,金水區常住人口為161.86萬人。
金水區歷史悠久,是先民活動較早的地區。大河村遺址位于轄區內,包含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夏商文化三個時期的遺跡和文物,表明早在5000年前已有人在此居住繁衍。鄭州商城遺址為商朝的早期都城,有3500年的歷史。位于轄區東部的祭城(現由鄭東新區代管)史稱“祭伯城”,為周公第五子祭伯的封地,是著名的古城鎮,距今有3000年歷史。
金水區的名稱來源于金水河。相傳在鄭國宰相子產去世后,因其清正廉潔,家無余財,辦不起喪事,鄭國百姓聞訊,紛紛獻出自己的珠寶首飾,但其子不愿接受,因此人們便將金銀珠寶沉入子產封地的河中,因此該河便得名金水河。但據史料記載,金水河實為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派兵開挖的人工渠道,以解決都城開封的飲水與漕運。因該河發源于開封的西方,五方五行中西方為金方,故得名金水河。
中華民國統治時期,金水區轄區屬鄭縣管轄。1948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鄭州,并分設鄭州市與鄭縣,轄區的城區部分屬鄭州市,郊區及農村部分則屬鄭縣。1953年,鄭縣建制撤銷,并入鄭州市,轄區的城區部分分歸當時的隴海區、二七區和建設區,其他部分屬于原鄭縣改為的郊區。 同時,為迎接河南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在轄區東部開始大興土木,進行基礎建設,時稱“省府工地”,后來被稱作“行政區”,轄區北部則相繼建成數十所大中專院校和科研院所,被稱為“文化區”。
1960年4月,金水人民公社正式成立,并于1961年8月更名為金水區。此時,金水區已初步形成東部的“行政區”、南部的“商業區”、北部的“文化區”和西部的“工業區”。1987年,鄭州市區劃調整,原屬郊區的柳林鄉、祭城鄉、姚橋鄉和原金海區的廟李鄉被劃歸金水區。2002年,鄭東新區的規劃啟動,轄區東部龍子湖街道、祭城路街道、如意湖街道、博學路街道、龍湖街道、龍源路街道和金光路街道目前由鄭東新區代管。
金水區下轄24個街道辦事處,分別為:經八路街道、?花園路街道、?人民路街道、?杜嶺街道、?大石橋街道、?南陽路街道、?南陽新村街道、?文化路街道、?豐產路街道、?東風路街道、?北林路街道、?未來路街道、?鳳凰臺街道、?龍子湖街道、?祭城路街道、?興達路街道、?國基路街道、?楊金路街道、?豐慶路街道、?如意湖街道、?博學路街道、?龍湖街道、?龍源路街道和金光路街道。
金水區為鄭州市乃至河南省經濟實力最強的市轄區,為河南省首個生產總值達到1000億以上的縣區。2020年,金水區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為2723.1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為0.31億元,第二產業為364.81億元,第三產業為2357.9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128,209元,主要經濟指標在中部六省的市轄區中全部位居前三。在2018年11月發布的《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中,金水區為河南省唯一上榜的城區,綜合實力排名第25位,位居中部第一。
金水區商貿業較為發達,截至2016年底,全區(不含鄭東新區)建成商務樓宇256幢,其中包括7幢甲級寫字樓和20余幢5A級樓宇,總體入住率達94.3%,入住企業2.03萬家。區內的商業中心主要位于花園路一帶,包括南端的紫荊山商圈和北部的花園路商圈。其中紫荊山是鄭州市的一個老牌商圈,紫荊山百貨大樓于1983年4月1日開業,在當時曾經是河南省規模最大、設備最佳、銷貨最多的百貨商場。近年來,位于花園路北段的花園路商圈發展迅速,大商集團、丹尼斯百貨、建業地產、萬達集團、正弘置業等省內外商業地產公司紛紛在此布局開設商業綜合體。此外,位于轄區南部的北二七路為二七商圈的一部分,店鋪及購物中心云集,1998年被命名為“百城萬店無假貨”活動示范街,2002年被命名為“國家級放心購物一條街”,位于此處的丹尼斯大衛城為河南省銷售額最高的購物中心。
此外,區內還有多條商業特色街區,包括宏達路汽車用品一條街、健康路體育用品特色街、西里路婚紗照材特色街、農科路酒吧休閑一條街和鳳凰城文化廣場等。
2011年,原金水楊金產業園和金水北區合并成立為金水科教新城,并于2013年更名為鄭州金水科教園區。該園區位于鄭州市區東北部,北至黃河南岸,西起中州大道,南鄰鄭東新區,東至京港澳高速輔道,規劃面積為56萬平方公里。園區主導產業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相應的高端服務業等。2016年,園區正式獲評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并成功申報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鄭州片區金水區塊,并納入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鄭州片區的建設范圍。
河南科技園區即原河南科技市場,位于東風路與文化路交叉口附近區域。園區成立于1993年,占地0.98平方米,入駐企業和商戶達3300余家,從業人員3.2萬人。園區為由金水區政府興辦的電子信息技術與產品集聚區,園區內的企業主要從事各類計算機及零配件、外設、數碼、通信等產品的研發與銷售。截至2016年,園區在規模、企業數量、知名度和成交額等綜合對比中位居全國同行業前列,成為中部地區電子信息類產品的集散中心和技術貿易中心,被譽為“河南的中關村”。
河南博物院位于金水區農業路8號,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河南博物院始建于1927年,1961年遷至鄭州市。現在的館址于1998年正式對外開放,院區占地面積126畝,建筑面積5.5萬平方米,現有藏品17萬余件/套,以青銅器、玉石器、陶瓷器、石刻造像等最具特色,鎮館之寶包括蓮鶴方壺、賈湖骨笛、婦好鸮尊、杜嶺方鼎、云紋銅禁等。河南博物院為免費開放,惟需持居民身份證或其他有效證件免費換領門票入場參觀。
大河村遺址位于市區東北部,為仰韶、龍山、夏朝和商朝四個時期的文化遺存。目前在遺址建有大河村遺址博物館,為河南省第一座史前博物館,改造后的館舍于2016年1月16日開館,設有陳列廳和遺跡廳。陳列廳陳展面積約3400平方米,采用出土文物、場景復原及模擬的形式展出。遺跡廳面積約4100平方米,主要展示仰韶文化的房基。此外,位于鄭州市中心的鄭州商城遺址亦有部分區域位于金水區境內。
金水區亦擁有眾多綠地公園,其中規模較大的有鄭州市動物園、紫荊山公園、鄭州國家森林公園等。鄭州市動物園位于花園路,于1985年建成開園,是河南省唯一的一座專業動物園,飼養展覽的動物達260余種3300余頭。紫荊山公園是鄭州商城遺址的一部分,園內的紫荊山為商代都城西城墻的一段。鄭州國家森林公園所在地原為黃河故道,1951年為防風固沙成立鄭州市林場,1992年成立鄭州國家森林公園。隨著鄭東新區的建設,森林公園一度成為廢土場,后經過升級改造及用建設廢土堆山造景,已形成由七處主要景區組成的公園。登上園內鳳山頂部的觀景臺,可俯瞰鄭東新區龍湖一帶風景,并遠眺綠地中心·千璽廣場和鄭東綠地中心等地標性建筑。
1950年代,鄭州市即開始在市區北部建設“文化區”,包括數十所大中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如今,文化路兩側仍然是學校云集,管轄該處的文化路街道轄區內有企事業單位116個,其中一半以上為文教科研單位。鄭州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鄭州輕工業大學、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等高等院校均在此處設有校區,河南省實驗中學、鄭州市第九中學、文化路第一小學等中小學亦位于此區域。
除此之外,鄭州市一些升學率最高的中小學亦位于金水區,使該區成為鄭州市基礎教育實力較強的區域。河南省實驗中學、鄭州市第七中學、鄭州市回民中學、鄭州市第九中學等高中為河南省示范性高中;鄭州市第八中學在1978年即為河南省首批重點中學,當時亦為唯一的一所省級重點初中;河南省實驗小學、文化路第一小學、緯五路第一小學等小學均為鄭州市老牌名校。
1954年河南省省會由開封市遷往鄭州市后,隨著省直機關的遷入,區內的醫療機構亦開始隨之增加。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省腫瘤醫院、河南省胸科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鄭州人民醫院、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河南省兒童醫院等三級甲等醫院均位于金水區。此外,轄區內還有鄭州市婦幼保健院、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金水區總醫院等醫療機構。
金水區交通發達, 京廣鐵路、 隴海鐵路、 鄭焦城際鐵路、 京廣高速鐵路、 徐蘭客運專線和 鄭開城際鐵路從區境通過,位于轄區西北部的鄭州北站為亞洲最大的鐵路編組站,位于鄭東新區的鄭州東站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火車站之一,為鄭州市的主要高速鐵路客運站。公路運輸方面, 京港澳高速、 連霍高速穿境而過,連通省內外主要城市。鄭州客運北站為區內主要的汽車客運站,該站緊鄰連霍高速公路,并設有匝道與之直通,同時可與鄭州地鐵2號線實現無縫換乘。
市內交通方面,京廣快速路、農業快速路、三環快速路和中州大道等市內快速路從區內經過,這些快速路全程無紅綠燈,構建了鄭州市內的快速路網。鄭州公交和鄭州快速公交的百余條公交線路經過轄區并通達市內各處。鄭州地鐵1號線、2號線、3號線、4號線和5號線在區內交匯,并設有數十座車站:
此外,在建的鄭州地鐵6號線、7號線、8號線、12號線均從轄區內經過。
在金水區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