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陰縣,別名玫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濟南市下轄的一個縣,為濟南市西南的一個遠郊縣,平陰縣以“東原之陰”而得名。
平陰因地處古東原之陰,東原砥平,故名,此系以“平陰”命名之始。隋代大業(yè)二年(606年)設(shè)平陰縣。泰山余脈縱貫縣境中部,西部和北部有黃河流經(jīng),南部有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東平湖潤澤,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fēng)氣候區(qū)。地勢南高北低,中部隆起。
平陰之名始見與《左傳》。《尚書·禹貢》稱汶水、濟水一帶的廣大平原為東原,而平陰則因位于古東原之北,濟水之陰而得名,亦有說法認(rèn)為,平陰縣之名直接來自于境內(nèi)的平陰邑。
根據(jù)平陰縣境內(nèi)的周河遺址等諸多文化遺址確認(rèn),早在新石器時期,今平陰縣境內(nèi)就有人類活動。這些遺址跨過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等多個文化時期。據(jù)傳說載,夏商時期,平陰縣為有仍氏部族活動的北境。商代時期,商文化向東發(fā)展、平陰縣漸入商境,今平陰縣境內(nèi)亦有商代晚期墓葬。西周及春秋早期,平陰境內(nèi)有谷城等城邑,為魯國北境。春秋中期后為齊境,齊國在此修筑平陰邑,為齊國重要的軍事重鎮(zhèn)、也是重要的武庫,齊國不僅在此修筑城邑、亦在此修建了兼具防洪和御敵作用的齊長城。公元前589年,齊國軍隊曾自此發(fā)兵攻打魯國,公元前555年,晉國聯(lián)合多路諸侯伐齊,并在今平陰境內(nèi)爆發(fā)平陰之戰(zhàn),最終齊國大敗。
秦代今平陰縣先后屬東郡、濟北郡。西漢時期,分屬泰山郡盧縣、東郡東阿縣和東平國富城縣。東漢年間,今平陰縣境分屬東郡谷城縣、濟北國平陰縣和東平國。曹魏至西晉太安二年,平陰縣大部分屬兗州濟北國,而今平陰縣東南少部分屬東平國。永嘉之亂后、今平陰先后屬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劉裕平定南燕后,將平陰縣并入盧縣,屬兗州濟北郡,北魏占領(lǐng)此地后改屬濟州,此時境內(nèi)有谷城縣。
隋朝開皇十六年,設(shè)置榆山縣。大業(yè)二年,榆山縣改稱平陰縣,屬濟北郡。唐朝武德四年屬濟州。貞觀元年,屬河南道鄆州。開元二十九年屬河南道濟州。大和六年,平陰縣撤銷,分屬東阿縣、盧縣,五年后復(fù)置,屬鄆州東平郡。五代,平陰縣屬天平節(jié)度使鄆州。北宋時期,今平陰境分屬平陰縣、東阿縣。其中平陰縣先后屬京東路鄆州、京東西路鄆州和東平府。金朝,屬山東西路東平府。元朝時期,先后屬燕南河北道東平路、山東西道東平路。明代,先后屬山東行中書省東平府、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兗州府、東兗道兗州府東平州。清朝雍正十三年后,平陰縣屬泰安府。
平陰縣轄8個鄉(xiāng)鎮(zhèn)級行政區(qū),其中2個街道辦事處、6個行政建制鎮(zhèn)。
榆山街道、?錦水街道、?東阿鎮(zhèn)、?孝直鎮(zhèn)、?孔村鎮(zhèn)、?洪范池鎮(zhèn)、?玫瑰鎮(zhèn)和安城鎮(zhèn)。
(km)
(人)
平陰縣位于山東省西部,位于北緯36°1'至36°23',東經(jīng)116°12'至116°27'之間。東接肥城市,南臨東平縣,東北與濟南市長清區(qū)接壤,西隔黃河與東阿縣相望,總面積714.95平方公里。其縣城距離泰安市區(qū)72公里,距離山東省省會濟南60公里,距離北京約480公里。
平陰縣位于泰山山脈西脈與魯西平原的交界地帶,總體地勢南高北低,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四種主要地貌類型,西部為黃河沖積形成的平原和洼地,東南部為匯河沖積形成的平原和洼地,中部則為連綿起伏的低山丘陵和山地。山地丘陵總面積占總面積六成。平陰縣大部分地面海拔在100米至250米,地面最高點為大寨山,海拔494.8米,地面最低點為城西洼,海拔35.5米。
山地眾多、連綿起伏是平陰地形最典型的特點,平陰縣境內(nèi)共有山頭800多個,其中16個山頭海拔高于400米,大多數(shù)為泰山山脈余脈。泰山山脈從肥城市陶山入境,進入平陰縣境內(nèi)后分成南北兩大支,這兩大支脈又分為多個小分支,總體走勢為東北-西南走向。東阿鎮(zhèn)政府駐地西側(cè)的少岱山高82.1米,為泰山山脈最西端。
平陰縣境內(nèi)最主要的河流為黃河和匯河,這兩條均為過境河流,其中黃河為平陰縣最大過境河流,在平陰縣東阿鎮(zhèn)姜溝村入境,自西南向東北流經(jīng)平陰西部的四個鄉(xiāng)鎮(zhèn),于安城鎮(zhèn)王營村出境。黃河在平陰縣境內(nèi)長度40.5公里,為平陰縣與東阿縣的分界線,也是平陰縣最重要的灌溉水源。匯河在孔村鎮(zhèn)陳屯村東入境,自北向南穿過孔村鎮(zhèn)和孝直鎮(zhèn),在孝直鎮(zhèn)展小莊村出境,境內(nèi)總長11.3公里,為平陰第二大河。平陰東南的丘陵將平陰縣分成黃河水系與匯河水系兩大水系,其中黃河水系面積589平方千米,匯河流域面積238平方千米。除黃河和匯河之外的河流大多為季節(jié)性河流,西側(cè)的河流如浪溪河、龍柳河、玉帶河、錦水河、安欒河匯入黃河;東側(cè)的圍河、郭柳溝河、轉(zhuǎn)灣河、紅衛(wèi)河、小辛河、金線河、環(huán)河和齊心河匯入?yún)R河。匯河最終亦注入黃河,因此平陰全境屬于黃河流域。
平陰縣地下水總體比較豐富,根據(jù)1984年的調(diào)查,平陰縣淺層地下水總儲量為7.8億立方米,地下水平均可開采量為1.3億立方米, 實際開采量807萬立方米。在山區(qū)丘陵的溝谷和坡腳地帶,地下水出露形成泉水。平陰縣境內(nèi)有25處泉水,其中有十余個常年不干涸。浪溪河中上游右側(cè)泉水眾多,被稱為洪范池泉群,其中書院泉為平陰縣最大最重要的泉眼,年平均泉涌量301萬立方米。平陰縣山區(qū)巖溶裂隙孔隙發(fā)達,但含水條件不好、地下徑流眾多,因此地下水資源相對稀缺。
平陰縣境內(nèi)的氣候為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fēng)氣候。四季分明,氣象學(xué)上的冬季夏季較長、春秋季較短,秋季長于春季。春季干旱多風(fēng),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多晴朗天氣,冬季干燥寒冷。氣溫和降水均不穩(wěn)定,年度變化較大。平陰縣平均氣溫13.98℃,7月份平均氣溫最高,為27.1℃,1月份平均氣溫最低,為零下1.2℃。1960年至2003年,平陰縣極端最高氣溫為42.2℃,出現(xiàn)在1960年6月;極端最低氣溫-20.3℃,出現(xiàn)在1990年1月。平陰縣地溫變化與氣溫變化同步,但變化更為劇烈。平陰縣年平均降水633.9毫米,7月份平均降水最多,為193.9毫米,1月份平均降水最少,僅有6.1毫米,
多云和晴天為平陰縣最常見的天氣。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的2738天中,晴天有1023天,占總天數(shù)37.4%;多云天氣有1006天,占總天數(shù)36.7%;陰天443天,占16.1%;雨天113天,占4.1%;雪天53天,占1.9%。1960年至1987年間平陰縣平均總云量51%,晴天最多見于秋冬季節(jié),春夏季多陰、雨、云。降雪平均從12月5日左右開始,至次年3月終止,年平均降雪日數(shù)7.7天,平均積雪日數(shù)10.6天。凍土期從11月末持續(xù)至次年3月1日,長四個月,歷史上沒有無凍土年份。平均初霜期為10月22日,終霜期4月8日,平均霜期95.9天。
根據(jù)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全縣常住人口323072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31712人相比,十年共減少8640人,下降2.60%,年平均下降0.26%。 全縣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17705戶,集體戶2971 戶,家庭戶人口為314338人,集體戶人口為8734人。
2010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時,平陰縣共有人口331712人。共有家庭110212戶,平均每戶2.96人。14歲以下的少年兒童共50887人,占總?cè)丝?5.34%;15-64歲人口共242650人,占總?cè)丝?3.15%;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共38175人,占總?cè)丝诘?1.50%。男性共計162972人,占總?cè)丝?9.13%;女性共計168740,占總?cè)丝?0.86%。本地居住的人口中,擁有本地戶籍的人口為291195人,占87.78%。
在平陰縣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