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縣位于江西省西南端,為贛州市下轄-個縣。
早在新石器時代,在今大余縣境內(nèi)就有人類居住與活動。
秦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今大余縣境屬九江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壄縣,今大余縣境屬之。
南朝梁大寶元年(550年)今大余縣境由南康郡轉(zhuǎn)屬始興郡。南朝陳太建十三年(581年)始興郡分置安遠郡。隋開皇十年(590年)改安遠郡為大庾縣,為大余建縣之始,屬始興郡。開皇十六年(596年)廢始興郡,大庾縣省入虔州南康縣,改置大庾鎮(zhèn)。唐神龍元年(705年)復名大庾縣,隸虔州。
北宋淳化元年(990年)置南安軍,轄大庾、南康、上猶三縣,治所在大庾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南安軍為南安路總管府,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改南安路為南安府。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析大庾縣的義安、聶都、鉛廠三里及上猶縣的崇義、上堡、雁湖三里和南康縣的隆平、尚德二里置崇義縣,屬南安府。清沿明制。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南安府,大庾縣直屬江西省。
1949年8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八軍一四二師四二六團與贛南支隊、北江二支隊、贛南支隊崇庾大隊凌浪中隊、內(nèi)良起義軍占領(lǐng)大庾。8月26日成立大庾縣人民政府,隸屬江西省贛州督察專員公署。1957年5月1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大庾縣改稱為大余縣,屬贛南行政公署。1999年7月贛州撤地設(shè)市,大余縣屬贛州市。
大余縣下轄8個鎮(zhèn)、3個鄉(xiāng):
南安鎮(zhèn)、?新城鎮(zhèn)、?樟斗鎮(zhèn)、?池江鎮(zhèn)、?青龍鎮(zhèn)、?左拔鎮(zhèn)、?黃龍鎮(zhèn)、?吉村鎮(zhèn)、?浮江鄉(xiāng)、?河洞鄉(xiāng)、?內(nèi)良鄉(xiāng)和新世紀工業(yè)園。
大余位于江西省的西南邊緣,居章江上游,大庾嶺北麓。東西長127.5千米,南北寬25千米,總面積1367.63平方千米。縣境氣候?qū)僦衼啛釒Ъ撅L濕潤氣候區(qū)。
大余交通歷史悠久,是溝通中原與嶺南的要沖。隋開皇十年(590年)置縣至今1400多年。自唐朝宰相張九齡在大余梅關(guān)開鑿驛道后,大余一度成為中原通廣州往日本、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的唯一陸路地標,是連接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贊譽大余“大江東去幾千里,庾嶺南來第一州”。
2011年全年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GDP)654092萬元。
2019年,大余縣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GDP)1055729萬元,同比增長8.5%。
2011年末全縣總?cè)丝?07008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217535人,非農(nóng)業(yè)人口89473人。 根據(jù)第七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余縣市常住人口為264995人。
2011年全縣共有普通中學14所,在校學生14182人;中等職業(yè)學校2所,在校學生1339人;小學101所,在校學生27480人。
大余有鎢、鉬、錫、稀土等20多種礦產(chǎn)資源,其中鎢礦以其質(zhì)量好、品位高而著稱于世,有“世界鎢都”之稱。
在大余縣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