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漳州市的一個市轄區,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九龍江出海口,西與漳州主城區毗鄰,東臨廈門灣區,具備“東承西接”的地理優勢,是福建省改革開放和對臺合作的前沿陣地。
龍海區前身為1960年8月龍溪、海澄二縣合并建立的“龍海縣”,1993年6月撤縣設“龍海市”,2021年2月2日撤市設“龍海區”。龍海區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的九龍江下游沖積平原,主要人口以漢族為主,此外有回、滿、畬等少數民族,通用閩南語泉漳片漳州話。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龍海地帶遂由荒服而歸屬其所建的閩中郡。南北朝時代,梁武帝蕭衍于大同六年(540年)始建龍溪縣,屬南安郡,治所設于古縣。唐垂拱二年(686年)割龍溪縣南境置漳州,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割泉州的龍溪縣改屬漳州。貞元二年(786年)漳州治所從漳浦縣李澳川遷至龍溪縣永寧鄉唐化里登高山下桂林村(漳州城),龍溪縣遂為漳州附郭首邑。明世宗朱厚熜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1567年1月14日)析龍溪、漳浦兩縣地置海澄縣,屬漳州府。
1951年,析龍溪縣城關設縣級漳州市。1960年2月1日,龍溪、海澄兩縣合署辦公,8月15日國務院批準合并為龍海縣。龍海縣治從漳州城遷石碼鎮,海澄縣城改稱海澄鎮。1985年被國家確定為沿海首批開放縣。1993年6月,龍海縣改設縣級龍海市。1996年,析薌城區和龍海市部分區域設龍文區。2021年2月2日,撤市設龍海區。此外,龍海區版圖上的東碇島目前為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劃為金門縣管轄。
龍海區下轄1個街道、11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石碼街道、?海澄鎮、?角美鎮、?白水鎮、?浮宮鎮、?港尾鎮、?九湖鎮、?程溪鎮、?顏厝鎮、?榜山鎮、?紫泥鎮、?東園鎮、?東泗鄉、?隆教畬族鄉、?雙第華僑農場、?九龍嶺林場、?程溪農場、?漳州江東良種場、?林下林場和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
根據(福建省)漳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龍海市常住人口為952000人,男性占比51.6%,女性占比48.4%,年齡結構中0-14歲占比19.17%,15-59歲占比63.33%,60歲以上占比17.5%,65歲以上占比11.93%。
龍海資源物產富饒。素有“魚米花果之鄉”的美稱。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盛產荔枝、柑桔、龍眼、楊梅(浮宮楊梅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等名優水果,花卉品種繁多,尤以水仙花著名。
境內有列入國家地質公園的2200萬年前的古火山口、閩臺祖廟白礁慈濟宮等一批文物古跡和旅游勝地。
龍海的文化主要為閩南文化,地方戲曲有歌仔戲(薌劇)。當地的保生大帝信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龍海區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