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國市,在中國安徽省東南部、水陽江上游,是宣城市代管的縣級市,鄰接浙江省。
據《宋書·州郡志》記載:“宣城郡之懷安、寧國、安吳、臨城皆云吳立,是孫權既分丹陽郡為新都,又分四縣也。”寧國市名取吉祥語,《易·乾卦》:“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寓意邦寧國泰,長治久安。
寧國自東漢建安13年(公元208年)置縣以來,至今已1800年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先后隸屬吳、越、楚國地。秦屬鄣郡。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屬丹陽郡宛陵縣。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權分宛陵縣南部置懷安縣和寧國縣,隸屬丹陽郡。吳景帝時(258—263)改屬故鄣郡。西晉太康二年(281),又分丹陽郡置宣城郡,寧國縣屬之。南北朝沿舊制。隋開皇九年(589),并懷安,寧國縣入宣城縣。唐武德三年(620)分宣城縣復置懷安縣、寧國縣,屬宣州。武德七年又并入宣城縣。此后,懷安縣再未設置。唐天寶三年(740)以原懷安、寧國二縣地置寧國縣,屬宣城郡。五代十國時屬宣州。北宋屬宣城郡。南宋乾道二年(1166)屬寧國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世祖忽必烈改府為路,寧國屬寧國路,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路為府,寧國復屬寧國府。明、清相沿。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1912年全國廢府,寧國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屬蕪湖道,民國21年屬宣城首席且長,同年11月,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屬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35年改屬第七行政督察區。1949年4月23日寧國縣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5月隸屬宣城專區。1952年1月屬徽州專區,1956年2月屬蕪湖專區,1961年3月復屬徽州專區,1980年1月改屬宣城地區。
1997年3月11日撤縣設市,寧國縣改稱為寧國市。2000年6月25日,原宣城地區撤地設市后,寧國市由安徽省省轄,委托宣城市代為管理。2006年被安徽省列為12個享有省轄市部分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的試點縣市之一。
根據寧國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現將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市人口的基本情況公布如下:全市常住人口為388097人,與2010年寧國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76857人相比,增加11240人,增長2.98%,年均增長0.29%。
寧國地處安徽省東南部,連接皖浙兩省七個縣市,被稱為“皖南山區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道”。境內地勢南高北低,主要山脈有天目山、黃山等。
寧國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
寧國農特產品薈萃,先后被譽為“中國山核桃之鄉”,“中國元竹之鄉”和“中國竹子之鄉”;寧國山清水秀,森林覆蓋率達74.2%以上,具有極佳的生態環境;同時,寧國是目前安徽省經濟最活躍的城市之一,自2000年以來連續多年綜合實力居安徽省縣(市)首位。
1997年撤縣設市后,寧國市轄11個鎮、18個鄉:河瀝溪鎮、中溪鎮、石口鎮、港口鎮、梅林鎮、獅橋鎮、霞西鎮、寧墩鎮、胡樂鎮、山門鄉、甲路鎮、仙霞鎮、姚高鄉、汪溪鄉、橋頭鄉、楊山鄉、青龍鄉、虹龍鄉、竹峰鄉、平興鄉、畈村鄉、萬家鄉、南極鄉、莊村鄉、東岸鄉、板橋鄉、方塘鄉、太平鄉、云梯畬族鄉。
2000年8月,因修建港口灣水庫,原東岸鄉建制整體移至宣城市宣州區西北軍天湖農場,而設天湖鎮,仍隸屬寧國市。另有部分鄉鎮在此期間撤鄉設鎮,寧國市轄13個鎮、16個鄉。
2001年4月27日,安徽省政府批準了《寧國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方案》。5月9日起,寧國市依據此方案進行了部分鄉鎮區劃調整。調整后寧國市轄10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3個街道辦事處。
2006年4月11日,寧國市所轄天湖鎮改設天湖街道辦事處,并委托宣城市經濟開發區代為管理。12日,撤銷汪溪鎮設立汪溪街道辦事處。28日撤銷竹峰鄉設立竹峰街道辦事處。
截至2019年1月,寧國市轄河瀝溪、西津、南山、汪溪、竹峰、天湖6個街道,仙霞、中溪、寧 墩、梅林、胡樂、甲路、港口、霞西8個鎮,云梯、萬家、南極、方塘、青龍5個鄉, 共轄102個村委會、18個社區居委會、10個居委會、2502個村民組。寧國市人民政府駐西津街道。 現轄:
西津街道、?南山街道、?河瀝溪街道、?汪溪街道、?竹峰街道、?天湖街道、?港口鎮、?梅林鎮、?中溪鎮、?寧墩鎮、?仙霞鎮、?甲路鎮、?胡樂鎮、?霞西鎮、?云梯畬族鄉、?南極鄉、?萬家鄉、?青龍鄉和方塘鄉。
南京祿口機場寧國航站樓已經開通;距杭州蕭山國際機場120分鐘車程,距黃山機場均只有90分鐘車程,距上海虹橋機場和合肥新橋機場均只有200分鐘車程。寧國青龍灣通用機場已開工建設。
寧國至上海港集卡運輸時間約為4.5小時,至蕪湖港運輸時間為90分鐘。
2017年,寧國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0.8億元,增長4.7%。年末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6.0萬輛,增長7.1%,其中私人汽車5.5萬輛,增長17.0%
寧國山核桃:中國地理標志產品。
在寧國市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