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區是中國浙江省金華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
春秋時期,金華為越國土地。戰國時代,越國被楚國所滅后,金華成為楚地。秦始皇時(公元前222年)分吳越地,置會稽郡烏傷縣(治所在今義烏),金華屬烏傷縣。漢因秦制。王莽改制后烏傷縣改名烏孝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恢復烏傷縣之名。東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分烏傷南鄉地(實為西南鄉地)置長山縣,因縣東北長山(即金華山)而名。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長山縣。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置婺州,長山縣改名吳寧縣;開皇十二年又改名為東陽縣,至十八年(598年)更名為金華縣;唐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年)改稱金山縣,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復名金華縣;宋淳化元年(990年)為婺州保寧軍;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金華縣為婺州路治。
朱元璋戊戌年(1358年)金華縣為寧越府治,庚子年(1360年)改為金華府治;明清二朝五百五十年間,均為金華府治所在地。
民國元年(1912年)浙江光復時府廢,金華縣直屬浙江省,民國三年(1914年)設金華道,轄金華、衢州二府地,道府治在金華縣,民國十六年(1926年)道廢,金華縣又屬浙江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設浙江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于金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改浙江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于義烏,金華縣屬之。
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金華,設金華縣,10月析金華縣城區設金華市。1950年撤金華市并入金華縣,1951年仍分設金華縣、金華市,1958年撤湯溪縣,除兩個鄉并入蘭溪外,余均并入金華縣;1959年撤銷龍游縣,其中湖鎮區并入金華縣。其后金華縣城區曾兩度設縣級市,1981年金華縣稱金華市,1983年恢復龍游縣其湖鎮區仍劃歸龍游縣。
1985年撤地建市,原金華市分設婺城區、金華縣;2000年撤銷金華縣擴大婺城區,設立金東區,原金華縣的湯溪等14個鄉鎮劃入婺城區,原婺城區的仙橋等3個鄉鎮劃入金東區。
2004年,區人民政府駐地由城中街道西移至婺城新區所在的白龍橋鎮,以配合金華市委市政府“一中心兩翼兩三角”的戰略構想。
婺城區下轄9個街道辦事處、9個鎮、9個鄉:
城東街道、?城中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江南街道、?三江街道、?西關街道、?秋濱街道、?新獅街道、?羅店鎮、?雅畈鎮、?安地鎮、?白龍橋鎮、?瑯琊鎮、?蔣堂鎮、?湯溪鎮、?羅埠鎮、?洋埠鎮、?乾西鄉、?竹馬鄉、?長山鄉、?箬陽鄉、?沙畈鄉、?塔石鄉、?嶺上鄉、?莘畈鄉和蘇孟鄉。
2022年初全區戶籍管理人口為38.68萬人,其中男性19.22萬人,女性19.46萬人;全年出生人口2458人,人口出生率為6.35‰,死亡人口2336人,死亡率為6.0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1‰。 2022年初常住人口為97.0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為75.18萬人。戶籍人口總數為65.77萬人。
婺城區境內的方言主要是金華話和湯溪話。東部通用金華話,西部(原湯溪縣地區)通用湯溪話。在西南部山區有畬話以及個別未明的方言(如安地鎮山道村方言,塔石鄉張村、大茗一帶的方言)。
在婺城區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