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區,原名山陽縣、淮安縣、淮安市(縣級)、楚州區,位于中國江蘇省中北部,隸屬于淮安市。
今淮安區就是原來的縣級淮安市。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先后歸屬吳國、越國、楚國治下。秦代屬淮陰縣地,漢武帝時析置射陽縣。晉代祖逖在此筑城,并設山陽縣。隋煬帝開鑿隋唐大運河后,這里逐漸興盛起來,隋唐、五代、北宋均置楚州,治山陽縣。靖康之變后,金兵大舉南侵,此地頻遭戰禍,人煙凋敝,遂改楚州為淮安州,元代再改為淮安路。明清時,漕運復興,城市再度繁榮,設淮安府,府治依然在山陽縣。但隨著近代海運和鐵路運輸的興起,運河的作用下降,這里亦開始衰落。民國二年(1913年),全國廢府,故裁撤淮安府,山陽縣也因與陜西山陽縣重名,而于1914年改名為淮安縣。新的淮安縣政府駐地為原淮安府衙。
淮安城位于京杭大運河邊、淮河南岸,是中國古代的漕運之都。隋煬帝開通隋唐大運河后,江南、荊楚等地的錢糧都要經此輸往北方,兗州、青州、豫州的糧船也要來此報備,因此唐、宋時設江淮轉運使、元設總管府、明清時更設漕運總督來楚州(淮安)督辦漕事。漕運總督署就在老城的正中部位。明清期間新城西門外的河下,還是綱鹽的屯積之所,淮北沿海所產的鹽都在這里經過校驗后運銷長江、淮河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以及江蘇六省,統稱為“淮鹽”。楚州(淮安)在這時發展到了頂峰,城內外人煙鼎沸,商貿繁榮,一時之間與揚州、蘇州、杭州等并稱為運河沿岸的“四大都市”。淮安亦是中國共產黨元勛、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總理周恩來的故鄉。他在這里度過其童年,直到12歲時方離開淮安,北上求學。
淮安縣于1986年獲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并于1987年撤縣設市,隸屬于地級淮陰市。2001年地級淮陰市為獲取淮安之名,而將原縣級淮安市改設為楚州區,同時自身更名為淮安市,原淮陰地區歷史上一直與明清的淮安府同一地域,所以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屬于歷史的回歸,2012年2月楚州區再次復名淮安區。
淮安區下轄3個街道辦事處、13個鎮:
淮城街道、?河下街道、?山陽街道、?平橋鎮、?石塘鎮、?朱橋鎮、?施河鎮、?車橋鎮、?流均鎮、?博里鎮、?復興鎮、?蘇嘴鎮、?欽工鎮、?順河鎮、?范集鎮、?漕運鎮、?白馬湖農場和經濟開發區。
今淮安區就是原來的縣級淮安市,2000年12月21日‘三淮一體’后,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而原縣級淮安市更名為“淮安市楚州區”,2012年1月31日復名為“淮安市淮安區”。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淮安區常住人口為785272人,占淮安市的17.24%。
淮安區地處淮河下游,境內主要為里下河洼地。京杭大運河、京滬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新長鐵路、蘇北灌溉總渠橫貫東西。
工業有機械、電子、紡織、鹽化工、食品等門類,農業以種植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為主。
特產茶馓、蒲菜、順河百葉、平橋豆腐、文樓湯包、震豐樓餛飩、欽工肉圓、長魚等,是淮揚菜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淮安區古城的構造比較獨特。東晉祖逖所筑為老城,城四面各長1600米。北宋在老城以北的一千米處增筑新城,四面各長1000米。明世宗嘉靖時為防范倭寇,又在兩城之間筑聯城(夾城),只有東西兩面城墻,各長700米左右。老城、新城、聯城三城并列,氣勢恢宏,格局在中國古代城池中獨樹一幟。老城是三城核心,城墻高10米,有四座城門樓、三座角樓和三座水門。城內街巷縱橫,市坊密布。城中央有鎮淮樓,始建于南宋,原為鎮江都統司酒樓,扼于交通要道上,有“南北樞機”之稱,清同治年間因淮河泛濫成災,而改稱鎮淮樓。此外還有淮安府衙署、漕運總督署、勺湖園、文通塔、青蓮崗古文化遺址等諸多古跡。
淮安歷史上多出軍事和文化界名人。為漢高祖建立西漢立下首功的淮陰侯韓信、宋朝時與丈夫韓世忠一起抗擊金軍的梁紅玉、支持林則徐禁煙的清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都是楚州人。古典文學名著《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漢代的辭賦家枚乘、“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揚州八怪”之一的邊壽民、撰寫了《老殘游記》的劉鶚、中國共產黨元勛、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總理周恩來等許多文人墨客、名人都在楚州出生、成長或長期居住。元代劇作家關漢卿的名劇《竇娥冤》也是以淮安為背景創作的。今淮安區境內有周恩來故居、周恩來紀念館、韓侯祠、韓侯釣臺、漂母祠、胯下橋、梁紅玉祠、關天培祠墓、吳承恩故居和墓、劉鶚故居等許多相關紀念建筑物。
在淮安區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