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縣是中國山西省呂梁市所轄的一個縣。
嵐縣歷史悠久。五六千年前,便有人類繁衍,春秋末年晉國在古城村建汾陽邑,漢屬太原郡,三國時為新興郡地,北魏時期縣境為秀容郡,北魏末年高歡滅爾朱氏,置嵐州。隋朝建嵐城縣,隋大業八年置嵐城縣屬樓煩郡治,唐武德四年改稱宜芳縣,仍為嵐州治,元至元二年州 、縣并入管州,五年復置嵐州,明洪武初年定名嵐縣至今,清代屬太原府。
嵐縣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呂梁市東北端、汾河上游、龍鳳山下、嵐河北岸、嵐城河西、上明河東,北面靠山,東、南、西四面環水。地理坐標為北緯38°05'00″-38°36′11″、東經111°21′43″-111°50′02″。東西寬約42公里,南北長約66.5公里,東鄰靜樂,南連婁煩、方山,西接興縣,北靠岢嵐。嵐縣國土總面積1514平方公里,約占山西省總面積的0.97%,占呂梁市總面積的7.2%。
四面環山,中部丘陵起伏,由于長期流水切割,溝壑縱橫,地形十分破碎。群山均屬呂梁山脈,主要山峰西有白龍山,南有龍頭山,北有飲馬池山等,海拔均在2200米以上,其中白龍山高峻巍峨,坡陡河深,森林茂密,百草叢生,海拔2275米,為該縣最高點,全縣整個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中、東部與靜樂合成一個小盆地。
嵐縣屬于黃河流域境,內有嵐河、嵐漪河、蔚汾河等。其中以嵐河最大。嵐河主要支流有嵐城河、普明河、上明河、順會河和南川河全長51公里,流域面積106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628萬立方米
該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6.9℃,年有效積溫2864℃,一月均溫-8℃,七月均溫22℃。年均降水457毫米,霜凍期為九月下旬至次年五月上旬,無霜期130天。最高溫39.3℃(2009年6月22日),最低溫-33℃(2002年12月26日)
嵐縣下轄4個鎮、8個鄉:
東村鎮、?嵐城鎮、?普明鎮、?界河口鎮、?土峪鄉、?上明鄉、?王獅鄉、?梁家莊鄉、?順會鄉、?河口鄉、?社科鄉、?大蛇頭鄉和嵐縣普明工業園區。
嵐縣交通頗為方便,忻(州)磧(口)干線公路貫穿縣境東、南部,婁煩至興縣干線公路斜貫縣境并通過縣城。此外尚有以縣城為中心,通往全縣各鄉鎮的鄉鎮級公路多條。
主要交通有: 209國道、 337國道、省道嵐古線、忻黑線、太佳高速公路和太興鐵路。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嵐縣常住人口174180人。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嵐縣常住人口148315人。
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9.9億元,同比增長14.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0.2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60萬美元,同比增長25%。白龍山旅游文化節和嵐城面塑藝術節、"激情盛夏文化月"、"金秋十月賞龍山紅葉"等活動促進了第三產業產值的增加。現今嵐縣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曾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馬鈴薯生產示范基地縣”稱號。
秀容古城位于嵐縣縣城南一公里,北緯38°15′54″,東經111°40′05″,海拔1178米。始建于西漢高祖三年(前204),北魏明元帝永興二年(410),在漢汾陽縣城的基礎上建秀容城。古城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1250米,南北寬1000米,城墻基寬24-36米,高13.5米,現存殘高3.3-13米。199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縣城西22公里,海拔2242米。
皇姑陵位于縣城東北面的鳳候山頂。高10米,直徑29米,北魏秀容封國國王爾朱榮之女死后葬于此,墓丘完好,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嵐縣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