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在中國河北省中部偏西,是保定市下轄的一個縣;位于太行山東麓,拒馬河和易水的上游,因易水得名。
西漢置故安縣,屬涿郡;曹魏屬范陽國;西晉改固安縣;北齊廢。隋朝開皇十六年(597年)于固安縣故地置易縣,為易州治,大業(yè)年間改易州為上谷郡;唐仍為易州治,屬河北道;遼屬南京道;金屬中都路;元屬保定路;明廢縣入州,屬保定府;清因之。雍正年間,因清西陵選址于此,升易州為易州直隸州,并且將保定府淶水縣、山西省廣昌縣(今淶源縣)改隸易州。之后又將深澤縣隸于易州直隸州。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為易縣。
根據(jù)第七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易縣常住人口485536人。
易縣下轄11個鎮(zhèn)、15個鄉(xiāng)、1個民族鄉(xiāng):
易州鎮(zhèn)、?梁格莊鎮(zhèn)、?西陵鎮(zhèn)、?裴山鎮(zhèn)、?塘湖鎮(zhèn)、?狼牙山鎮(zhèn)、?良崗鎮(zhèn)、?紫荊關(guān)鎮(zhèn)、?高村鎮(zhèn)、?西山北鎮(zhèn)、?高陌鎮(zhèn)、?橋頭鄉(xiāng)、?白馬鄉(xiāng)、?流井鄉(xiāng)、?大龍華鄉(xiāng)、?安格莊鄉(xiāng)、?凌云冊回族滿族鄉(xiāng)、?尉都鄉(xiāng)、?獨樂鄉(xiāng)、?七峪鄉(xiāng)、?富崗鄉(xiāng)、?坡倉鄉(xiāng)、?牛崗鄉(xiāng)、?橋家河鄉(xiāng)、?甘河凈鄉(xiāng)、?蔡家峪鄉(xiāng)和南城司鄉(xiāng)。
易縣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中國首批14個千年古縣之一,歷史悠久,境內(nèi)自然景觀與文物古跡眾多。易縣自史前農(nóng)耕文明、夏、商、周發(fā)展至今,是一片具有重要文化價值與歷史地位的千年故地。
從地域與現(xiàn)有歷史文化遺產(chǎn)來說,易縣既留有戰(zhàn)國時燕國歷史文化,如黃金臺與易水;有始建于漢代,因獨特民俗風(fēng)格紅遍網(wǎng)絡(luò)的“華北第一道場”后山奶奶廟;有遼金時期的三彩羅漢像;有明清時期的歷史文化,如清西陵;有抗日時期的歷史文化象征,如狼牙山,等等。從產(chǎn)業(yè)角度來說,易縣的所產(chǎn)的易水古硯是其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其歷史可追溯較遠,相傳始于唐代,其文化內(nèi)涵在于易水古硯被唐朝詩人李白在詩中提及。
在易縣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