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右旗(蒙古語:???????
???????
??????,西里爾字母:Баарин баруун хошуу)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下轄的一個旗。
秦漢時期,由長城外的山戎、東胡等族所居。后為拓跋鮮卑等部統治。
隋唐時期,宇文鮮卑后裔奚及契丹于該地游牧,隸屬于唐松漠都督府。
遼代,區境屬上京臨潢府饒州。懷州是遼王朝興筑的第二座奉陵邑,城址在今巴林右旗崗根廟村。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隸屬中書省全寧路。
明前期,區境以查干木倫河為界,界西邊北、南兩小部分屬蒙古韃靼部;界東屬明朝藩屬兀良哈三衛之一的泰寧衛。明中期,察哈爾部遷至西拉木倫河流域,本境為蒙古大汗汗廷所在地。明天啟七年(1627年)察哈爾西遷,本地為內喀爾喀之一的巴林部駐牧地。明崇禎元年(1628年),巴林部臺吉色特爾率子色布騰、侄色棱及滿珠習禮歸服后金。天聰八年(1634年),后金將巴林部分為左右二翼,巴林右翼旗居西面。順治年間,巴林右翼旗屬昭烏達盟。雍正元年(1723年),置熱河廳管轄旗內漢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稱承德府,下設八溝理事同知廳。巴林右旗屬承德府八溝理事同知廳。乾隆三年(1738年),建烏蘭哈達通判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建熱河道,改烏蘭哈達廳為赤峰縣。巴林右翼旗內漢人屬熱河道赤峰縣,旗縣并存。后在旗境內劃出部分區域組建林西縣。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屬熱河特別區。1933年,日本軍占領熱河省,以開魯為所在地建興安西分省,后又改稱興安西省。巴林右翼旗屬滿洲國興安西省。
1945年10月,中國共產黨熱北地委、熱北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在林西建立。巴林右翼旗屬熱北專署。1946年6月5日,熱北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與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的昭烏達省合并,建立昭烏達盟行政委員會。巴林右翼旗隸屬昭烏達盟行政委員會。1946年8月17日,東蒙自治政府在林東成立昭烏達省。巴林右翼旗屬昭烏達省。1947年,撤銷昭烏達盟行政委員會,成立昭烏達盟人民政府。巴林右翼旗隸屬內蒙古自治政府的昭烏達盟人民政府。
1969年8月1日,巴林右旗隨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1979年7月1日,巴林右旗隨昭烏達盟劃回內蒙古自治區。1983年10月10日,昭烏達盟改為赤峰市。巴林右旗隸屬赤峰市。
巴林右旗下轄5個鎮、4個蘇木:
大板鎮、?索博日嘎鎮、?寶日勿蘇鎮、?查干諾爾鎮、?巴彥琥碩鎮、?西拉沐淪蘇木、?巴彥塔拉蘇木、?幸福之路蘇木、?查干沐淪蘇木、?大板煤電化基地、?達爾罕街道和賽罕街道。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巴林右旗常住人口為155027人。
主要景點有巴彥塔拉草原、麻斯塔拉草原旅游景區、海日其格溝(榮生)十八景旅游景區,以賽罕罕烏拉為中心的遼代黑山、黑河(今查干沐淪河)自然旅游景區。以遼代慶陵、慶州白塔為中心的人文旅游景區。以薈福寺、康熙行宮和巴林郡王府為代表的清代古建筑景區等。
巴林石:中國地理標志產品。
在巴林右旗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