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源縣(彝語北部方言:??? ce mo xiep)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所轄的一個縣,位于涼山州西南部、雅礱江下游,鄰接云南省,居民有彝族、漢族、蒙古族、回族、苗族、藏族、傈僳族等。
境內(nèi)多山,森林茂密。著名旅游景點、川滇交界處的瀘沽湖的三分之二即位于鹽源縣,有307省道經(jīng)過縣治鹽井鎮(zhèn),并通往瀘沽湖鎮(zhèn)和瀘沽湖與云南省瀘沽湖沿岸的環(huán)湖公路連接,西昌至瀘沽湖為258km,攀枝花至瀘沽湖為220km,麗江至瀘沽湖為230km,目前由四川方向前往瀘沽湖的游客正在逐步增多。
鹽源縣盛產(chǎn)鹽,名稱中的“鹽”便來源于此,清代《鹽源縣志》對“鹽”一詞解釋道“鹽之云者,于食貨重富民之政。”,而“源”則指雅礱江和金沙江。
彝文全稱“策莫爾庫”(彝語北部方言:????,羅馬化:Cemo Lurkur),同為“有人最早看見出鹽的地方或集鎮(zhèn)”之意。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筰縣,屬越巂郡,為都尉治,在郡之上設(shè)十三刺史部(監(jiān)察區(qū)),屬益州刺史部。三國、晉、劉宋仍曰定筰。南齊廢。南梁大同三年(537年)置巂州。北周天和三年(568年)置定筰鎮(zhèn),屬嚴州。隋開皇六年(586年)改西寧州,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巂州,隋大業(yè)三年(607年),改越巂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巂州,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昆明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越巂郡,唐乾元元年(758年)改巂州,唐末入南詔為香城郡,屬會川都督府。大理國時廢,屬善巨郡,名賀頭甸。元初為落蘭部,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鹽井千戶,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閏鹽州,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置閏鹽縣,立柏興府(柏林山多松柏,翠色參天),屬云南等處行中書省羅羅斯宣慰司。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屬云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改柏興州,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柏興千戶所,屬右軍都督府四川都指揮使司建昌衛(wèi),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鹽井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屬右軍都督府四川行都指揮使司,周四里,有門四曰崇仁、正義、廣禮、順智,領(lǐng)千戶所一:打沖河中左千戶所衛(wèi)東北,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長官司一:馬剌長官司衛(wèi)南,明永樂五年(1407年)置。清康熙元年(1662年)屬建昌監(jiān)理廳,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鹽源縣,屬寧遠府。1952年鹽源縣城由衛(wèi)城遷鹽井。
鹽源縣下轄1個街道辦事處、17個鎮(zhèn)、5個鄉(xiāng)、1個民族鄉(xiāng):
鹽井街道、?衛(wèi)城鎮(zhèn)、?梅雨鎮(zhèn)、?白烏鎮(zhèn)、?樹河鎮(zhèn)、?黃草鎮(zhèn)、?平川鎮(zhèn)、?瀘沽湖鎮(zhèn)、?官地鎮(zhèn)、?梅子坪鎮(zhèn)、?潤鹽鎮(zhèn)、?長柏鎮(zhèn)、?甲米鎮(zhèn)、?棉椏鎮(zhèn)、?鹽塘鎮(zhèn)、?金河鎮(zhèn)、?龍?zhí)伶?zhèn)、?興隆鎮(zhèn)、?藤橋鄉(xiāng)、?田灣鄉(xiāng)、?右所鄉(xiāng)、?沃底鄉(xiāng)、?大坡蒙古族鄉(xiāng)和洼里鄉(xiāng)。
鹽源蘋果:中國地理標志產(chǎn)品。保護范圍:衛(wèi)城鎮(zhèn)、雙河鄉(xiāng)、大河鄉(xiāng)、鹽井鎮(zhèn)、干海鄉(xiāng)、下海鄉(xiāng)、梅雨鎮(zhèn)、棉椏鄉(xiāng)、白烏鎮(zhèn)九個鄉(xiāng)鎮(zhèn)。
在鹽源縣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