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市位于中國四川省中北部、沱江的上游、成都平原北緣,是四川省下轄的一個縣級市,由德陽代管。
上古這里為蜀山氏地,西周時為蠶叢國邑。西漢初(公元前201年)置綿竹縣,因境內綿水(今稱綿遠河)之濱多竹而得名。
東漢末年,益州牧劉焉曾治州于此(公元188-194年)。三國時,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之孫諸葛尚鎮守于此,并最終敗死于鄧艾軍。現存“諸葛雙忠祠”。
西晉末年流民起義中,李特兄弟組織流民以綿竹為據點起義,后攻占成都建立成漢政權,加速了西晉的滅亡。
晉代、南北朝時期分設陽泉、晉熙兩縣,至隋方恢復為綿竹縣,縣名延用至今未變更。
1996年,撤縣設市,目前隸屬于地級德陽市。
綿竹地處四川盆地的邊緣,市境西北部多山,過渡到東南部為平原,丘陵及壩區受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全市年平均氣溫16℃,降水量968毫米。
綿竹市下轄2個街道辦事處、10個鎮:
劍南街道、?紫巖街道、?九龍鎮、?漢旺鎮、?麓棠鎮、?廣濟鎮、?玉泉鎮、?新市鎮、?孝德鎮、?富新鎮、?什地鎮和清平鎮。
綿竹在農業經濟時代比較富庶,唐朝時綿竹即以釀酒業而聞名,當時進貢宮廷的劍南春酒現已成為中國最知名的白酒之一。清代時,詩人李錫命有詩贊此地商業情形曰:“山程水路貨爭呼,坐賈行商日夜圖,濟濟真如綿竹茂,芳名不愧小成都。”所以有時綿竹也被稱為小成都。
綿竹境內磷礦資源豐富,儲量位居中國前四位。工業除釀酒、采礦外,還有機械、紡織、建材、化工等門類。當地知名企業有劍南春、龍蟒集團、千坤集團等。農產主產稻米、玉米、大麥、小麥等,盛產煙草。規劃工業園區有綿竹新市工業集中區。由浦發銀行為主要投資者成立的綿竹浦發村鎮銀行將成為主要為當地農村居民服務的村鎮銀行。
綿竹亦是當地特有的一種竹子名,目前數量已極稀少。唐朝詩人杜甫入蜀后曾有詩贈綿竹縣令韋續,《從韋二明府續處覓綿竹》:華軒藹藹他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
綿竹年畫是與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濰坊楊家埠年畫齊名的中國“四大年畫”之一,以色彩艷麗、構圖飽滿、形象寫意、諧趣生動而著稱。多以仁、孝、農事、生活、道教及當地歷史文化等為主題,如《百壽圖》、《迎春圖》、《老鼠嫁女》、《三猴燙豬》。1962年,成立了綿竹年畫社,近年建成了綿竹年畫博物館。2006年綿竹年畫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國家郵政局發行《綿竹年畫》特種郵票。
2020年末,根據德陽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綿竹市常住人口為439958人,男性人口占比48.82%,女性人口占比51.18%,年齡結構中0-14歲占比11.04%,15-59歲占比60.14%,60歲以上占比28.82%,65歲以上占比22.87%。
綿竹位于山區壩區過渡地帶,因西北高山阻隔,通往東南更為便利,固有偏居之感。
有德天鐵路連接國家鐵道網,規劃中蘭成鐵路也將通過綿竹并設站。公路有省道105過境,無國道過境,經地震后重新評估、正在修建的綿茂公路是通往阿壩州的重點公路,也將是全省建設施工難度最大、平均造價最高的一條公路。高速公路:成都至綿陽高速公路復線從綿竹境內通過,共有3個出入口,并設停車區。規劃的環成都經濟區高速公路有綿竹聯絡線。
目前由市區向北可通往綿陽機場(約2小時車程),向南可通往雙流機場(約2.5小時車程)。
綿竹在大地震發生前約有在校生76800人,教職工4500人。當地的主要學校有:
綿竹當地民眾大多無宗教信仰,信奉儒教(儒教能否稱為宗教存在爭議)或者說信奉中國傳統文化。
但在歷史上,儒道釋及基督教甚至一些小的教派都在當地產生過重大影響。如五斗米道創立之初就將川西做為重要活動地,綿竹山也是道家所稱“七十二福地”之一。晚清時期,中華圣公會于1894年在綿竹建立了傳教站并建有教會醫院(今綿竹人民醫院前身)。民國年間,擁有超過百萬信徒的民間迷信團體“同善社”統領川西數縣的一個大機關“天錫華號”即設在綿竹廣濟鄉。
目前當地現存佛教寺院較多,另有天主堂一座,無清真寺。
綿竹當地的主要風景名勝有:
綿竹所屬漢旺、遵道、土門、廣濟、清平、天池等鄉鎮及部分市區在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大地震中受損極為嚴重,后由國家民政部通知部署由江蘇省對口支援綿竹。
地震中,綿竹災情十分嚴重,死亡人數超過11000人,新增殘疾人員近3500人。
劍南春、綿竹大曲、蟒牌復合肥、趙坡茶:中國地理標志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
在綿竹市代理記賬選擇來一方財稅。68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