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表就是以前的損益表。報表項目名稱的變化或報表結構的變化,那是制度上的變化。
會計界的老前輩楊紀琬一次研討會上戲言,企業經營的目的是賺取利潤,而制度又把“損”字放在反映盈利情況的報表的*9個字,太不吉利。于是,2001年會計制度改革時就把“損益表”改成了“利潤表”。
按會計準則標準稱損益表,按平時習慣稱呼為利潤表。損益的“損”就是虧損,損益的“益”就是利潤,所以損益表按各人習慣也叫收益表、利潤表或損益計算表。
它是反映企業在一定期間的經營成果的報表。損益類科目有: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支出、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營業費用(經營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支出、投資收益、營業外支出、營業外收入等。損益表的內容其實就是計算以上科目在會計期間的發生情況,使領導老板了解企業的盈虧狀況。損益表的結構由表首、表身和補充資料三部分構成。損益表的形式有單步式損益表和多步式損益表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