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來了。
近日(6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簡稱:《措施》)。
這是一級市場翹首以盼的創投“十七條”,覆蓋了創業投資“募投管退”全鏈條——
鼓勵長期資金投向創業投資,充分發揮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作用,健全創業投資退出機制,系統研究解決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集中到期退出問題,以及落實落細創業投資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防止出臺影響創業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積極性的政策措施等等。
這份極具分量的綱領性政策,后續落實細則令人期待。
“一級市場沒有被忘記。”或許是大家普遍的感受。
眼下國內創投行業正經歷一場深刻變化,募投管退上的種種挑戰讓人心情復雜,“出清”正在席卷創投圈。
這必然是一場巨大調整。
01
當國資成為一級市場主力
印象深刻的是對國資機構的要求。
《措施》中重點提到:
優化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錯免責機制,健全績效評價制度。
系統研究解決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集中到期退出問題。
落實和完善國資創業投資管理制度。
健全符合創業投資行業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國資創業投資管理體制和盡職合規責任豁免機制,探索對國資創業投資機構按照整個基金生命周期進行考核。
眾所周知,國資已經成為中國創投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正如清科研 究中心報告顯示,2023年國資背景LP出資規模占比接近八成,這也間接重塑了一級市場的格局與產業生態。
然而行至當下,大批政府引導基金已經到期。
現實情況是,絕大多數GP退出過度依賴IPO,并不能覆蓋引導基金的需求。
系統研究解決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集中到期退出問題,考驗著各方智慧。
與此同時,由于國有資本的特性,長久以來國資機構對于錯誤的容忍度較低,甚至可能會出現“寧可錯過,不能投錯”的現象。
“哪怕不是投資失敗,而是項目稍微有點財務記錄的瑕疵,國資管理機構都需要承擔責任。這導致國資管理機構在做股權投資時,容易出現風險厭惡行為。”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曾坦言:
“我們需要對風險進行包容。”
因此,對于絕大多數國資機構關心的問題——容錯免責機制,開始被擺到臺面上。
02
對癥“募資難”多渠道拓寬創投資金來源
眼下,幾乎所有投資機構都面臨著募資的挑戰,市場化資金更是蹤跡難覓。
此情此景,以險資代表的長線資金成為人民幣募資江湖的亮點。
活水在哪里?
《措施》首先提到險資:
支持保險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做好對創業投資基金的投資,保險資金投資創業投資基金穿透后底層資產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上市公司股權的,底層資產風險因子適用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相關要求。
同時,鼓勵符合條件的創業投資機構發行公司債券和債務融資工具,增強創業投資機構籌集長期穩定資金的能力。
為多渠道拓寬創業投資資金來源,《措施》中還提到:
1、支持資產管理機構加大對創業投資的投入。
在依法合規、嚴格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支持私募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創業投資基金。
2、擴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直接股權投資試點范圍。
支持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在總結上海試點開展 直接股權投資經驗基礎上,穩步擴大試點地區范圍,以及豐富創業投資基金產品類型。
凡此種種,無疑給一級市場帶來信心。
談到落實,一位任職于知名資管機構的行業人士提醒幾點——
保險資金:風險資本計提或可放寬,然而負債端年化約6%的現金回流需求難匹配;
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工農中建交100%自有資金嚴審批,行內債轉股為主難外拓;
發債:主體信用符合者寥寥,3-5年難以覆蓋基金退出全周期,期待放開GP上市?不一而足,任重道遠。
03
退出之困
時至如今,退出成為一級市場最焦急的事。
對此,《措施》著重強調了健全創業投資退出機制,包括:
拓寬創業投資退出渠道、優化創業投資基金退出政策。
其中在拓寬退出渠道上,《措施》進一步闡釋:
充分發揮滬深交易所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和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北交所)、區域性股權市場及其“專精特新”專板功能,拓寬并購重組退出渠道。
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建立上市融資、債券發行、并購重組綠色通道,提高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北交所)發行審核質效。
落實好境外上市備案管理制度,暢通外幣創業投資基金退出渠道。
同時,加快解決銀行保險資產管理產品投資企業的股權退出問題。
支持發展并購基金和創業投資二級市場基金,優化私募基金份額轉讓業務流程和定價機制,推動區域性股權市場與創業投資基金協同發展,推進實物分配股票試點。
此外,還有令業內振奮的是:
支持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通過發行股票或可轉債募集資金并購科技型企業。
04
GP出清加劇
在培育多元化創業投資主體層面,《措施》強調加快培育高質量創業投資機構:
鼓勵行業骨干企業、科研機構、創新創業平臺機構等參與創業投資,重點培育一批優秀創業投資機構,支持中小型創業投資機構提升發展水平,加大高新技術細分領域專業性創業投資機構培育力度。
猶記得2024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運用先進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要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壯大耐心資本。
中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還處于一個高速成長過程當中,中國科技自強自立、產業鏈自主可控,需要大量的創新資本去支持。
這也對參與其中的創業投資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投資方向、資金來源,還是產業選擇、資產配置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行業已經加速進入存量出清、優勝劣汰的高質量發展階段。
不專業的基金管理人被出清,也許正是中國創投行業健康發展的必經過程。
05
談到稅收
創投稅收歷來是全行業關心的事。
《措施》還提到了稅收問題——
持續落實落細創業投資企業稅收優惠政策。
落實鼓勵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投資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等企業的稅收支持政策,加大政策宣傳輔導力度,持續優化納稅服務。
回想2017年,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關于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個人有關稅收試點政策的通知》,創投、個人天使投資人的投資可以按照70%的投資額進行抵稅,優惠力度很大。
去年8月,財政部、稅務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延續實施創業投資企業個人合伙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規定創投行業個人所得稅相關政策延續到2027年年底。
06
此時此刻,中國創投行業正在經歷寒冬,說起其中不易,大家心有戚戚,甚至有人擔憂“一級市場是否會消失”。
想起近期開幕的2024陸家嘴論壇上,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指出,現在PE、VC領域普遍反映的堵點是在募投管退環節中困難集中于募和退,其中,退是主因。
方星海稱,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統計:
今年一季度,PE、VC基金一共投了4438個項目,投出去的資金合計達1915億元;
如果考慮全年,全年投資數量會接近8000億元到1萬億元——
“這樣的投資規模,很難說一級市場不存在了,可能這樣的觀點反映了某些管理機構在業務經營上碰到一些困難。”
中國創投行業從蠻荒年代走過來,已近三十年時間,歷經了無數個周期。
年初創投大佬警示,中國創投行業經歷了好幾輪寒冬,這一次寒冬可能會長一點。
歷史經驗也表明,行業在走向良性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經歷一次次痛苦的調整,此時也許正是大家修煉內功的時候,適者生存。
起起落落,變化已經成為常態,只要還在牌桌上,一切都還有機會。